【防治】油麦菜病毒病的识别和防治


油麦菜 , 又名莜麦菜 , 有的地方又叫苦菜 , 属菊料 , 是以嫩梢、嫩叶为产品的尖叶型叶用莴苣 , 叶片呈长披针形 , 色泽淡绿、质地脆嫩 , 口感极为鲜嫩、清香、具有独特风味 , 含有大量维生素和大量钙、铁、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营养成分 , 是生食蔬菜中的上品 , 有“凤尾”之称 。

【防治】油麦菜病毒病的识别和防治

文章插图

油麦菜的形态特征
油麦菜属菊科 , 是以嫩梢、嫩叶为产品的尖叶型叶用莴苣 , 叶片呈长披针形 , 它的长相有点像莴笋的“头” , 叶细长平展 , 笋又细又短 。 从血缘关系看 , 油麦菜属于叶用莴苣的一个变种——长叶莴苣 , 与人们熟悉的生菜相近 , 所以又名牛俐生菜 。 它的色泽淡绿、长势强健 。 抗病性、适应性强、质地脆嫩 , 口感极为鲜嫩、清香、有“凤尾”之称 。
油麦菜病毒病的识别和防治
油麦菜病毒病的症状:
全生育期均可发病 , 前期发病早的对产量影响大 。 苗期染病:长出几片真叶后即显症 , 叶上出现浅绿和深绿花叶斑驳 。 有时现明脉 , 叶片皱缩扭曲 。 成株染病 , 病株明显矮化 , 叶片不规则扭曲 。
油麦菜病毒病的病原:
Lettuce mosalcvirus(LMV) , 称莴苣花叶病毒;Cu-cumbermosaicvirus(CMV) , 称黄瓜花叶病毒 , 莴苣花叶病毒属马铃薯Y病毒科、马铃薯Y病毒属 , 粒体线状 , 长750nm , 稀释限点10~100倍 , 体外保毒期2~3天 , 失毒温度55~60℃ , 可通过汁液接触或蚜虫传毒 。
油麦菜病毒病的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毒源来自于邻近菜田带毒的莴苣、莴笋、菠菜等 。 种子也可带毒 , 出苗后即见发病 。 田间主要靠蚜虫传播 , 病健株接触摩擦时病株汁液也传毒 。 桃蚜传毒率最高 , 萝卜蚜、瓜蚜、大戟长管蚜也可传毒 。 该病发生与扩展和天气相关 , 高温干旱 , 蚜虫多受害重 。 一般均温高于18℃ , 田间缺水 , 病害扩展很快 。
油麦菜病毒病的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
(2)夏、秋种植时 , 采用防虫网或遮阳网或塑料薄膜上适当遮荫可减轻发病 。
(3)出苗后小水勤浇 , 适当蹲苗 , 发现蚜虫及时防治 。
(4)发病初期喷洒2%宁南霉素水剂500倍液或24%混脂酸?碱铜水乳剂800倍液 。
【【防治】油麦菜病毒病的识别和防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