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作为一国之君,一生勤于政事,

【崇祯作为一国之君,一生勤于政事,】

崇祯作为一国之君,一生勤于政事,

文章插图
崇祯的勤政其实是勤于折腾,最后选择自杀是因为无路可走了 。 崇祯即位时国家的情况并没有坏到不可收拾,他的确是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最后众叛亲离除了说着君王死社稷以示守国门之外什么也做不了 。 君非甚暗其实有失偏颇,明末的文官却是无耻的很多,但并不全是不能用的,崇祯走到自杀的一步路,自身的性格和不善用人要占很大部分原因 。
崇祯作为一国之君,一生勤于政事,

文章插图
明末为什么不能和宋朝一样选择南迁,要知道南宋还维持了很长时间的稳定,原因是成祖靖难之后将国家布局重新调整,南京作为留都 。 将国家政治经济中心北移,取天子守国门之意,这是政治意义上的不能妥协,但战略上不能妥协不代表坐以待毙,崇祯帝的性格是造成南迁不能进行的主要原因 。
崇祯作为一国之君,一生勤于政事,

文章插图
崇祯的性格非常瞻前顾后,换句话说很犹豫,有道德洁癖 。 这样的人适合当个贤王或者文人但不适合当皇帝,皇帝不是道德君子,要会用人,用人出了问题不能甩锅,而要自己承担一部分责任,即当领导要会替下属背锅,这样下属才愿意为你卖命 。
崇祯作为一国之君,一生勤于政事,

文章插图
崇祯不是,从杀袁崇焕,逼迫孙承宗出兵导致战败起,崇祯好面子,刻薄寡恩的性格缺陷就暴露出来,崇祯十七年李自成东征,当时左中允李明睿私下劝崇祯南迁,崇祯非常犹豫,犹豫的原因第一是内库没钱,这就要涉及明朝的财政问题,第二个原因就是他本身的性格,拿不定主意且不想背责任,一定要别人提出他才“同意”,第三个原因是他比较反对让太子去南京,害怕重演唐肃宗旧事 。 最后南迁没有成功,只得一死 。

无相关信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