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知识|文言虚词有哪些,文言文的18个虚词( 五 )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 (《崤之战》)
(二)句中语气词 。 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 。 (《石钟山记》)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 ”——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 例:
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
12.【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 。 译为:拿,用,凭着 。
①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 (《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凭借 。 译为:凭,靠 。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 (《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 。 译为:把 。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 (《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 。 译为:于,在,从 。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
5.表示原因 。 译为:因为,由于 。
①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6.表示依据 。 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 ①今以实校之 。 (《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二)连词 。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 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游褒禅山记》)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 可译为"而"或省去 。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 (《石钟山记》)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 (《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 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 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 (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 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 (以:表时间)(《出师表》)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 例: ①逆以煎我怀 。 (《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 (《触龙说赵太后》)
2.用,任用 。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 (《涉江》)
(五)名词 。 译为:缘由,原因 。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 ①固以怪之矣 。 ②日以尽矣 。
2.通“已”,止 。 ①无以,则王乎?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 (以为:把它设为 。 )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 (《石钟山记》)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 ”(《鸿门宴》)
13.【因】
(一)介词 。
1.依照,根据 。
①罔不因势象形 。 (《核舟记》)
2.依靠,凭借 。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3.趁着,趁此 。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 (《鸿门宴》)
4.通过,经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