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溃疡性结肠炎怎么治疗,几十年溃疡性结肠炎自愈了


溃疡性结肠炎如何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又名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 是以直、结肠的表浅性、非特异性炎症病为主 , 伴有肠外多器官损害的疾病 , 目前认为本病与遗传因素有关 , 以自身免疫机制为根本 , 感染、神经因素为诱因 , 病变主要在直肠、乙状结肠 。 首先是粘膜浅层的弥漫性炎症改变 。 继之充血、水肿、肥厚和脆性增加 , 产生小溃疡 , 进而发展成大溃疡 , 晚期由于结肠组织增生 , 肠壁变厚、变窄、 肠管变短 。

(1)临床表现

本病多数起病缓慢 , 病情较为顽固 , 症状常持续存在或呈间歇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的慢性病程 。 最终可引起消瘦、贫血、全身衰弱及营养不良性水肿 。 腹泻是本病的主要症状 , 严重者每天大便可达10余次 。 粪便检查常含有血、脓和粘液 。 排便时可有先急后重和阵发性腹痛 , 排便后腹痛可缓解或消失 。 精神刺激神经紧张、劳累和饮食失调常为症状发作的诱因 。 部分病人可有畏寒发热、厌食和恶心 , 腹部有压痛或有肿块 , 周围血液白细胞增多等表现 。 后期病人除毒血症外 , 尚可有贫血 , 血浆蛋白降低 , 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等 。

(2)理化检查

X线钡剂灌肠能显示结肠病变 , 对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

内窥镜检查:纤维结肠镜检查对溃疡性结肠炎有决定诊断价值 。 急性期重型患者禁用 ,  以防穿孔 。

粪便检查:镜下大量红细胞、白细胞及粘液 。

血常规:常为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 。 急性期白细胞升高 , 分类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 。

血沉:多增快 。

(3)治疗

西医治疗

一般治疗①急性发作期必须适躺休息 。 精神神经过度紧张者可适当服用镇静剂 , 如利眠宁、安定等 。 ②饮食宜采用软而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 , 急性发作期只给无渣半流质 。 严重发作者 ,  头几天宜禁食 , 静脉内供给营养 , 使肠道得以休息 。 禁食有刺激性食物 , 并避免牛奶和乳制品 。

抗菌药物首选胃肠道不易吸收的磺胺类药物 。 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疗效好 , 能缓解症状和预防复发 , 适用于轻型或重型缓解期 , 疗程约一年 。 其他磺胺类药物如磺胺咪、酞磺噻唑等亦可应用 。

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抑制炎症和免疫反应 , 缓解毒性症状 。 近期疗效较好 , 而远期疗效尚未肯定 。 一般适用于磺胺类药物无效者 , 或急性发作期或暴发型病例 , 可给强的松、地塞米松或强的松龙口服 , 也可给氢化考的松或琥珀酰氢化考的松静脉滴注或灌肠 。

其他免疫抑制药硫唑嘌呤和6-巯基嘌呤等免疫抑制药均可选用 , 但其疗效尚不能肯定 , 对磺胺类药物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无效者 , 可谨慎使用 。 与肾上腺皮质激素联合应用时 , 常可减少两者的剂量 。

对症治疗①解痉:阿托品、颠茄片、普鲁本辛和复方苯乙呱啶均可选用 。 ②收敛:可选用次碳酸铋、鞣酸蛋白等 。 ②贫血严重者应输鲜血 。 营养不良者可输血浆或人体白蛋白 。

中医治疗

耳针:交感、神门、大肠或直肠下段 , 留针30分钟或埋针 , 加刺足三里、天枢或止泻 。

单验方:煨肉豆蔻、炒五味子各60克 , 煨广木香、诃子肉、炒吴茱萸各12克 , 共研细末 , 每服6克 , 每日2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