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金香】在郁金香丛中逗留2小时以上,可能会头昏,严重的还会脱发


在郁金香丛中逗留2小时以上 , 可能会头昏 , 严重的还会脱发爱花者众知花者寥寥 , “花博士”感叹自然科学人才后继乏人-学校“植物教育”缺位太久
【【郁金香】在郁金香丛中逗留2小时以上,可能会头昏,严重的还会脱发】 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里 , 因樱花一炮走红的顾村公园再度出现人流如织的景象 , 都市人亲近自然的热情愈来愈高涨 。 但 , 也是最近 , 上海植物园的高级工程师、园林专家邬志星却经常接到友人求助:“为什么踏青归来感觉头晕目眩?”
他们不知 , 这是“花中毒” 。 “市民外出会情不自禁扑向自然的怀抱 , 却不知野外有许多有毒植物 。 例如 , 在郁金香丛中逗留2小时以上 , 可能会头昏 , 严重的还会脱发 。 ”
在上海植物园工作了30年 , 邬志星人称“花博士” 。 在感叹现代人“爱植物、但不懂植物”怪状的同时 , 这位做了30年自然科普的“老园林”更忧心这一怪状的根源:校园“植物教育”渐行渐远 。
游客竟与“毒花毒草”亲密接触
“五一”前的周末 , 邬志星带着他自己调配的肥料和种子 , 走进徐汇区图书馆 。 作为上海风景园林学会科普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上海青少年科普促进会理事 , 出入社区、图书馆、学校做自然科普讲座已经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
这天 , 他的讲座题目是“家庭花卉养植” 。 刚一坐定 , 邬老发话:“上海人很喜欢花 , 但是却不认识花、还不知道怎么养花!”原来 , 春天里市民外出踏青增加 , 结果却搞不清所看何物 , 是樱花、梅花 , 还是桃花?春雨一下 , 也有不少人 , 翻种新植 , 但不出几日 , 花给“种死了” 。
比这更严重的是 , 踏青归来的友人还患上“花中毒”的毛病——春游时 , 因误食、误闻、误碰有毒花卉、植物 , 引发头晕、腹泻、咽喉肿痛、口舌麻木等不适 。 邬志星提醒 , 有些植物不适合室内种植 , 摆放位置不对反而有害 。 比如茉莉花不要长时间放在卧室里 , 毒性易导致脱发 。
相比之下 , 有较强制氧能力的仙人球 , 能吸收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的吊兰 , 特别擅长吸收厨房油烟、煤气的冷水花等 , 比较适合医院、工厂、家庭等场所种植 。
被挤到边缘的校园“植物教育”
作为老一代园艺学家 , 邬志星对校园里的“植物教育”现状忧心忡忡 。 “现在学校里往往是松柏一路排开 , 一点没有学校的特色!”
邬志星对校园植物有自己的理解:让孩子从植物的花开花落中感受四季变化 , 了解神奇的生态链 , 以及气象对生物的影响;同时 , “植物教育”还包含浓浓的人文情怀 , 让孩子理解“三月春风似剪刀”、“红树蝉声满夕阳”等意境 。
他告诉采访人员 , 日本、韩国的幼儿园和中小学的“植物园” , 设有“引种区” , 专门引进一些濒临灭绝的种子 , 一来 , 让这些植物得以繁衍;二来 , 也是一种由生命引出的环保教育 , 让孩子懂得如果不珍惜植物 , 植物会不断消亡 , 生命也将难以延续 。
“我们也曾有过类似的植物教育 。 只不过 , 得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 。 ”彼时 , 邬志星是上海植物园的科普部主任 , 每当有学生来植物园春游 , 他就做起“科普导游” , 带着孩子们识别植物 。 那时 , 他的科普工作日程排得很紧 , 不仅要出入学校带领孩子探索自然 , 还要组织少科站植物兴趣小组的学生、学校里的科学常识老师深入大山 , 考察植物 。
过去几年 , 邬老退休 , 科普时间多了 , 但找他的人却少了 。 “现在 , 只有逢世界地球日、环境日 , 才会找我去做讲座 , 可45分钟一堂课能讲些什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