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知识|王杨卢骆是谁,王杨卢骆最早出自谁口( 三 )



那时的文坛 , 和今天也差不多 , 面临着整个社会由乱而治 , 由衰而兴的转型期 。 宋祁著《新唐书·文艺列传·序论》中说:“唐有天下三百年 , 文章无虑三变 。 高祖、太宗 , 大难始夷 , 沿江左余风 , 纟希句绘章 , 揣合低昂 , 故王(勃)杨(炯)为之伯 。 ”隋陈的绮丽风格 , 已经过时了 , 盛唐的雄大气象 , 还没有开始 , 在这青黄不接之际 , 初领潮流 , 唱出先声 , 蜕变文风 , 一新耳目的王杨卢骆 , 便成了风靡朝野 , 上下追捧的明星 。

人 , 红得太快 , 名 , 来得太易 , 钱 , 来得太多 , 电视、报纸、网络、媒体 , 露得太多 , 其浅薄的方面 , 其负面的因素 , 其阴暗的心理 , 其卑劣的本质 , 也就加快凸现出来 。

嫉妒 , 是一种能够煽动起仇恨的情绪 , 而文学上的嫉妒 , 更是一把双刃剑 , 害人之外 , 还害自己 。 因为一个诗人、一个作家 , 开始感到别人比自己强了 , 感到受到威胁了 , 感到中气不足了 , 感到好日子无多了 , 感到要退出历史舞台了 , 那一把嫉妒之火 , 就会在心中燃烧起来 。 中外古今 , 凡文学家的妒火出现之时 , 也是他创作衰弱之时 , 这是一个铁的定律 。

会咬人的狗 , 不叫 , 汪汪不已的狗 , 倒是咬不了人的 。 作家 , 也是如此 。

如果此人还算明智 , 尚属清醒 , 不老朽 , 不混账 , 或急起直追 , 或面壁磨剑 , 或埋头奋斗 , 或充电加油 , 来日再在文学的竞技场上一赛短长 , 这才是正道 。 然而 , 一患上这种文学红眼病 , 通常很难理智 。 抓耳挠腮 , 心痒难禁 , 既坐不下来写诗 , 也定不下心来做小说 , 于是就求诸于文学以外的手段 , 来达到张扬于文学的目的 。

前些年拍摄的获奥斯卡奖的《莫扎特传》 , 就有许多这样惊心动魄的 , 因嫉妒而变态 , 而下刀子 , 而不共戴天的描写 。 但结果呢?莫扎特是永远的 , 而那位宫廷乐师呢?谁还记得?

据《旧唐书》 , 这个杨炯十一岁就举神童了 。 看来神童不好当 , 十个神童有九个要被美誉所捧杀 , 被声名所扼杀 。 过早的成功 , 过度的吹嘘 , 和过分的自我感觉良好 , 其实是一剂毒药 , 把他坑了 。 于是这位神童醉心于虚名的追求 , 甚于艺术的完善 。 只知道终日眼红他人的才能 , 而不明了自己的每况愈下 。

杨炯嫌当时文坛对他不够热烈 , 排名在王勃的后面 , 是对他的冷落 。 神童当惯了 , 当出一身毛病 , 没有人簇拥着他 , 没有人给他唱赞歌 , 一天也过不去 。 在这种病态心理的支配下 , 这位先生居然自己动手 , 抬爱自己 , 如时下有人总爱在报章上、在网络上、在博客上 , 自吹自擂 , 自怜自恋一样 。 《旧唐书》说他:“又所居府舍多进士 , 亭台皆书榜额为之美名 , 大为远近所笑” 。 那时候 , 要是有各类媒体为之炒作的话 , 就省得杨炯这么费事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