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知识|性善论是谁提出的,谁的哲学思想是性善论


性本善是谁提出的 《孟子·滕文公上》云:“孟子道性善 , 言必称尧舜” 。 性善就是孟子对人性的理解 。 但是 , 孟子所说的性善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 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 人们倾向于认为 , 孟子的性善论表达的是一种对于人性的先验性理解 。 但是 , 先验与经验的分判在很大程度上是认识论的思考框架 , 换言之 , 只有对于认知性的哲学(cognitive philosophy)而言 , 才可能出现先验与经验的分判 。 所谓“先验” , 也就是“验前”或“先于经验” , 但它又是经验得以可能的条件 。 只有在对于经验认识的认识论分析中 , 我们才能获得先验的概念 。 从哲学史上看 , 先验与经验作为普遍性的哲学范畴 , 是在认识论领域使用的 , 这一对范畴的推广与哲学的认知性特征的获得密切相关 。 就此而言 , 先验与经验的分判是历史的 , 它并非对于哲学的一切层面或者对于一切类型的哲学都是一对有效的架构 。 而把孟子性善论理解为先验性的概念 , 其实也就是把孟子哲学理解为认知性的哲学 。 一旦在这个畛域理解 , 那么 , 善就是人性中有待认识的一种现成/现实的状况 , 不管我们是否理解 , 人性都已经并仍然将是善的 。 本文将表明:这样一种流行的观点 , 究竟在什么意义上偏离了孟子哲学的真正关切 , 我还将表明 , 孟子的性善观念 , 不是一种认知性的哲学概念 , 而是一种引导性的哲学概念 , 而且 , 孟子的性善论就建立在对于认知性的人性论的批判的基础上 。

一、 孟子时代三种流行的人性论

在《孟子·告子上》中 , 公都子向孟子叙述了当时流行的三种人性论 , 并且问孟子:这三种人性论都不主张性善 , 与孟子的性善论都不相同 , 难道它们全无是处吗?

公都子曰:“(1)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 。 (2)或曰:‘性可以为善 , 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 , 则民好善;幽厉兴 , 则民好暴 。 ’(3)或曰:‘有性善 , 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 , 且以为君 , 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 。 ’今曰‘性善’ , 然则彼皆非与?”

可以看到 , 在孟子时代 , 对于人性的流行的看法主要有三种:(1)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论;(2)性可以为善 , 可以为不善论;(3)有性善 , 有性不善论 。 三种学说都有其理论的依据 。 我们分别予以讨论:

首先看第(1)种 。 公都子并没有叙述告子人性论的理据 , 这是由于 , 《告子》篇整个都与孟子与告子的论辩有关 , 告子人性论的依据在前文已经有所交代 。 从上下文可以看出 , 告子的理由是:“性犹枸柳也 , 义犹杯盘也;以人性为仁义 , 犹以枸柳为杯盘”;“性犹湍水也 , 决诸东方则东流 , 决诸西方则西流 。 人性无分于善不善也 , 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告子上》) 。 这就是说 , 对于(1)而言 , 人性本来无所谓善 , 无所谓不善 , 而所谓善与不善都是后来人为的结果 。 就是说 , 人性犹如一堆素材 , 而善与不善都是用这堆素材做出来的 , 但是 , 善与不善都是加工素材而成的产品 , 却不是素材本身 。 所以 , 素材无所谓善与不善 。 可以看出 , 告子的这种人性论把人性理解为一种类似于素材那样的东西 , 是生之自然之资 。 事实上 , 正是在《告子上》中 , 我们看到告子对于人性的界定正是“生之谓性” 。

第(2)种人性论的根据是这样一类经验性事实:“文武兴 , 则民好善;幽厉兴 , 则民好暴” 。 好的君主出现 , 人们向善;而坏的君主则把人们引向不善 。 就这个经验性事实 , 可以说明 , 一般人的人性是可以为善 , 可以为不善的 。 为善、为不善 , 并非与个人的生之资(素材)相关 , 而是与环境的作用密切关联 。 它强调的是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善的构成作用 。 但是 , 它并不讨论 , 社会环境对于人性的影响 , 也必须以人性的接受为其基础 , 而且 , 人的接受并非一种完全被动的过程 , 而是具有一定自为性的活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