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知识|老人与海是谁写的,老人与海是哪个作家写的


老人与海 是谁写的 海明威
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l899~1961)美国小说家 。 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 , 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 1926年发表成名作《太阳照样升起》 , 作品表现战后青年人的幻灭感 , 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 。 生于美国芝加哥市郊橡胶园小镇 。 1954年度(第五十四届)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 。 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 ”1961年7月2日 , 蜚声世界文坛的海明威用自己的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 整个世界都为此震惊 , 人们纷纷叹息这位巨人的悲剧 。 美国人民更是悲悼这位美国重要作家的陨落 。
海明威最杰出的作品
1926年《太阳照常升起》(The Sun also Rises)
1929年《永别了 , 武器》(A Farewell to Arms)
1940年《丧钟为谁而鸣》(For Whom the Bell Tolls )
1952年《老人与海》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老人与海的作者和简介 《老人与海》 , 美国作家海明威著 。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 , 也是一部象征性的小说 。 主人公圣地亚哥是一位老鱼夫 , 他经过重重艰险 , 捕获了“一条不止一千五百磅重的大马林鱼” , 但这条大马林鱼却被鲨鱼蚕食光了 , 圣地亚哥只拖回了一副鱼的骨架 。 《老人与海》精彩语言: 1.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日子 。 走运当然是好 。 不过我情愿做到分毫不差 。 这样 , 运气来的时候 , 你就有所准备了 。 2.不过话得说回来 , 没有一桩事是容易的 。 3.“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 , ”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 , 但不能被打败 。 ” -------------------------------------------------------- 《老人与海》 文学史上不可战胜的硬汉精神的彰显 真正的好作品都是用生命的历练做题材 只有精神的胜利才能使我们感动 , 为其悲壮而落泪 影响历史的百部经典之一 美国历史上里程碑式的32本书之一 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 1952年 , 海明威发表了他最优秀的作品《老人与海》 。 这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 也是海明威全部创作中的瑰宝 。 该书出版仅48小时就销量惊人 , 当年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 。 1954年 , 因为海明威"精通于叙事艺术 , 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 , 海明威又获诺贝尔文学奖 。 "每一句话和每一段落 , 都要尽量写得简洁 。 "这是海明威写作的信条之一 , 这使得他的作品改编成电影的数量比任何其他一位获奖者都多 。 当他被宣布为当年的普利策文学奖得主时 , 评论界一致称好 。 "人可以被毁灭 , 却不可以被战胜 。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里所说的话 , 不仅打动了读者 , 也征服了评论者 。 小说以写实手法展现了捕鱼老人桑提亚哥在重压下仍保持的优雅风度 , 这种精神上永远不可战胜者成为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硬汉"形象之一 。 对于《老人与海》这本被译成几十种文字的作品 , 海明威自己认为 "是这一辈子所能写的最好的一部作品" 。 《老人与海》是一首田园诗 , 大海就是大海 , 不是拜伦式的 , 不是麦尔维尔式的 , 好比荷马的手笔;行文又沉着又动人 , 犹如荷马的诗 。 真正的艺术家既不象征化 , 也不寓言化--海明威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但是任何一部真正的艺术品都能散发出象征和寓言的意味 , 这一部短小但并不渺小的杰作也是如此 。 --美国艺术史家 贝瑞孙 海明威有着一种强烈的愿望 , 他试图把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强加于我们 , 以便塑造出一种硬汉的形象……当他在梦幻中向往胜利时 , 那就必定会出现完全的胜利、伟大的战斗和圆满的结局 。 --美国作家 索尔·贝娄 人可以失败 , 但不可以被击败 , 外在的肉体可以接受折磨 , 但是内在的意志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 这是《老人与海》一再强调的论点 。 真正的大师都是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表达最深刻的道理 , 真正的好作品都是用生命的历练做题材 , 《老人与海》所刻画出来的正是海明威的一辈子最好的画像 , 正如海明威所说 , "我一直读过200多遍 , 每读一次 , 我就多一份收获 , 好像我最后得到了我这一生辛苦工作所欲得到的东西" 。 --台湾学者 陈人孝 海明威的作品把叙事的准确性与简洁性统一起来 , 但是主题却异常深刻地印在读者的脑海里 。 《老人与海》是中国读者中阅读最多的诺贝尔获奖作品 , 是海明威的经典之作 。 --青年作家 李湃 难忘海明威 我在想 , 男人的骨子里缺少一点什么的时候 , 就自然会想到海明威 。 80年代初 , 开始读海明威 。 那份新奇和惊异 , 至今想来 , 仍令我心旌摇荡 , 鲜亮如初 。 从此 , 海明威进入了我的阅读视野 , 且常读常新 。 20余年来 , 阅读的渴求始终挥之不去 。 最先读的是《老人与海》 。 如海明威自己所说"是这一辈子所能写的最好的一部作品了" 。 书未及读完 , 主人公桑提亚哥的形象就镌刻在我的头脑里 。 这是一部描写人与大自然搏斗的小说 。 老人在海上拼斗了两天两夜 , 最后仅仅赢得了一具空空的鱼架 。 作品的寓意是象征性的 , 老人虽败犹荣 。 正如老人所说:"人生来不是为了被打败的 , 人能够被毁灭 , 但是不能够被打败 。 "我一直将这句话看做是海明威的自白 , 看做是海明威硬汉精神的一种标志 。 多少年来 , 这似乎成了一句至理名言 。 曾经读过几种不同版本的海明威传记 , 知道他是一个酷爱打猎、钓鱼的作家 。 他到过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 。 他的身上中过237片弹片 , 头上缝过57针 , 他曾在非洲两度遭遇飞机失事 , 严重的脑震荡使他的视力和健康每况愈下 。 这就是海明威 。 他的经历孕育出他那硬汉的性格 。 在他的小说中 , 反复出现了拳击、斗牛、狩猎、捕鱼、战争等题材 , 这些都是力量的象征 。 当然 , 还杂糅着酒、暴力、性、孤独和死亡 。 海明威让我知道 , 人的经历是何等的重要 , 这是无价的财富 。 谁都无法轻视自己的经历 。 今天的男人 , 对于海明威的那种生活 , 自然是无缘也无法企及的 。 所以 , 人们曾经发出"寻找男子汉"的呼唤 。 一种男性的强悍、坚韧的阳刚之气 , 已变得越来越稀有 。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一种精神 , 敢于承受痛苦 , 蔑视死亡 。 我想 , 一个作家的成名 , 不在于他写了多少 , 而是他有什么独特的创造 。 海明威以其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 以其塑造的一系列硬汉形象 , 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 而且 , 人们极易在文学大师的群像中辨别出他的声音 。 无法否认 , 与海明威硬汉精神相吻合的是 , 他那具有鲜明个人特点的写作风格--简洁利索 。 他放弃了无关的素材 , 技巧的花招 , 感情的泛滥 , 蹩脚的形容 。 正如英国作家欧·贝茨所说:"他以谁也不曾有过的勇气 , 把英语中附着于文学的'乱毛剪了个干净' 。 "据说 , 《老人与海》他校改了两百多次 , 本来可以写成一千多页长 , 最终只剩下几十页的一个短中篇 。 假如仍是一千多页 , 那就不是海明威了 。 诺贝尔文学奖史也将抹去他的名字 。 海明威的魅力在于 , 他净化了当时的文风 , 掀起了一场"文学革命" 。 也因此 , 他被同时代及后来的许多作家奉为典范 , 并且吸引了世界上一代又一代读者的目光 。 其春风化雨般的影响 , 经久不衰 。 海明威是不朽的 我想 , 很难再有像海明威这样的作家 , 他的经历与作品 , 让我一读再读 。 因为 , 海明威是一个无法穷尽的话题 。 海明威 1961年7月2日 , 蜚声世界文坛的海明威用自己的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 整个世界都为此震惊 , 人们纷纷叹息这位巨人的悲剧 。 美国人民更是悲悼这位美国重要作家的陨落 。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1961) , 美国小说家 。 1899年7月21日 , 海明威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郊外橡树园镇一个医生的家庭 。 他的父亲酷爱打猎、钓鱼等户外活动 , 他的母亲喜爱文学 , 这一切都对海明威日后的生活和创作产生了不少的影响 。 中学毕业后 , 海明威在美国西南的堪萨斯《星报》当了6个月的实习采访人员 。 这家报馆要求新闻报道简捷明快 。 海明威在《星报》受到了良好的训练 。 康复后的海明威作为加拿大多伦多《星报》的采访人员常驻巴黎 。 他对创作怀着浓厚的兴趣 , 一面当采访人员 , 一面写小说 。 他的创作得到当时著名小说家的鼓励和指点 。 在近10年的时间里他出版了许多作品 , 其中最有名的是《太阳照常升起》 。 《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第一部重要的小说 。 写的是像海明威一样流落在法国的一群美国年轻人 。 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 迷失了前进的方向 , 战争给他们造成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巨大伤害 , 他们非常空虚、苦恼和忧郁 。 他们想有所作为 , 但战争使他们精神迷惘 , 尔虞我诈的社会又使他们非常反感 , 他们只能在沉沦中度日 , 美国作家斯坦因由此称他们为“迷惘的一代” 。 这部小说是海明威自己生活道路和世界观的真实写照 。 海明威和他所代表的一个文学流派因而也被人称为“迷惘的一代” 。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 , 海明威怀着要亲临战场领略感受战争的热切愿望 , 加入美国红十字会战场服务队 , 投身意大利战场 。 大战结束后 , 海明威被意大利政府授予十字军功奖章、银质奖章和勇敢奖章 , 获得中尉军衔 。 伴随荣誉的是他身上237处的伤痕和赶不走的恶魔般的战争记忆 。 1929年 , 海明威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和《永别了 , 武器》是“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最好作品 。 小说的主人公享利是个美国青年 , 他自愿来到意大利战场参战 。 在负伤期间 , 他爱上了英籍女护士凯瑟琳 。 享利努力工作 , 但在一次撤退时竟被误认为是德国间谍而险些被枪毙 。 他只好跳河逃跑 , 并决定脱离战争 。 为摆脱宪兵的追捕 , 享利和凯瑟琳逃到了中立国瑞士 。 在那里 , 他们度过了一段幸福而宁静的生活 。 但不久 , 凯瑟琳死于难产 , 婴儿也窒息而亡 。 享利一个人被孤独地留在世界上 , 他悲痛欲绝 , 欲哭无泪 。 小说在战争的背景下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