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知识|天下为公是谁提出的,天下为公内容( 二 )


天下是大家共有的 , 所以与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 , 所谓天下兴亡 , 匹夫有责 , 既然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 所以这一口号才有巨大的号召力 。
谁最早提出了"天下为公"的思想 出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 , 天下为公 , 选贤与能 , 讲信修睦 。 ”(意思是在大道施行的时候 , 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 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 , 人人讲求诚信 , 培养和睦 。 )
天下为公是为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 孔子是因为生活在一个动荡不止、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 , 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 , 一个理想社会 , 所以才有了这番言论 。
原文(节录)
大道之行也 , 天下为公 , 选贤与能 , 讲信修睦 。 故人不独亲其亲 , 不独子其子 , 使老有所终 , 壮有所用 , 幼有所长 ,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 男有分 , 女有归 。
货恶其弃于地也 ,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 不必为己 。 是故谋闭而不兴 , 盗窃乱贼而不作 , 故外户而不闭 , 是谓大同 。
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 , 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 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 , 人人讲求诚信 , 培养和睦 。
【娱乐知识|天下为公是谁提出的,天下为公内容】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 , 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 , 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 , 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 , 使孩子健康成长 , 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 。 男子有职务 , 女子有归宿 。
对于财货 , 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 , 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 , 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 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 , 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 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 , 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
扩展资料:
天下为公的主体思想
此文在阐明“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 , 指出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 。 这里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 , 安居乐业 , 且各尽所能 , 这里寄托着儒家崇高的社会理想 。
文中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 , 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 , 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 , 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
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 , 动荡不安尔虞我诈 , 人人自危;盗贼横行 , 混乱不堪 。
总之 , 此文中所描述的理想社会 , 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社会的幸福憧憬 。 虽然主观目的 , 只是论说礼仪、阐释古制、宣传儒家思想 , 但其中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 , 却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圣贤留给全人类的思想财富 。 读来启人深思 , 鼓舞人心 。
参考资料来源:

天下为公是谁说的 “天下为公” 最早出自礼记 。

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 , 天子之位 , 传贤而不传子 , 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 。 【出处】:《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 , 天下为公 。 ”

。 “天下为公”本是一句古语 , 出自《礼记.礼运》 , 意思是指君位不为一家所私有 。 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 , 帝王都是把“天下”视为私有财产 , 实行专制统治 。

所以“天下为公”的口号其性质是与王权根本对立的,是反王权的.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 , 正是要结束这种“天下为私”的不合理状况 。 但是 , 民国创立以来 , “天下”被袁世凯篡夺 , 后来的北洋军阀 , 也都把“天下”视为私有 , 争权夺利 , 混战不息 。 因此 , 孙中山大力提倡“天下为公” , 自己首先身体力行 , 以国民公仆为已任 。 孙中山先生一生中曾多次题书“天下为公”四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