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步法-猫步 陈式太极拳的内功基础( 三 )


总起来说,虚脚要虚净,不要挂力,实脚要实足,全身重量落在实脚上 。 此时尾闾基本坐在实脚跟上,形成百会、尾闾、脚跟上下一条线 。 当然在“实中实”、“虚中虚”的操作中,都不是用力,而是用意气来完成的,或者说是在意念的指挥下由松来完成的 。 虚脚的提起,不是靠躯体的前倾、腿的拉力和脚的后蹬力,而是靠脊背之内气将虚脚提起 。 这就是提脚不蹬、落脚无声,体现了“意气换得灵”的虚实转换,而不是用力转换 。

2.腰脊的运动轨迹
在虚实脚转换的过程中,腰脊的运动轨迹由腰的前折(前凸)变为腰的后叠(后凸) 。 拳谱曰:“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 。 ”“往复”可以理解为前进、后退,“折叠”可以理解为前折、后叠 。 在脊柱这个系统里,腰关节的活动范围最大,无论是前俯、后仰、左歪、右斜,全由命门来控制 。 上步时,腰脊先前折(命门前凸),尾闾接近前脚跟,随着虚腿的前移腰脊渐渐由前折变成后叠(命门后凸),这就叫先折后叠;退步时与上步刚好相反,腰脊是先叠后折 。 其变化就像阴阳鱼,此消彼长,相互协调,互为根基 。 正是由于腰脊的变动,才使的身形不断变化,手、脚不断移动 。 身形的变化、四肢的运行,必须以腰为主宰,腰的主宰也不是以力主宰,而是用意、气来主宰 。

3.上下相随,其根在脚
拳谚曰:“上下一条线,脚下阴阳变,头上虚领顶,两手空松转 。 ”拳经曰:起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 行拳的每一动,先是脚下的阴阳变化,继而引起腰脊的虚实变化,再由腰脊来主宰,带动四肢运动 。 太极拳的运行过程,说到底就是虚实转换的过程,也就是身体重心在两脚上虚实转换的过程 。 人体的重心就在尾闾,重心随着脚下的阴阳变化而变化,尾闾到哪里,重心就到哪里 。 当左足为实足时,尾闾就坐在左足跟,百会、尾闾、脚跟上下一条线 。
“上下相随,其根在脚”的全过程是这样的:当某一动作到达极点要转换下一个动作时,手不能乱动,首先要虚领顶劲,然后松脚,脚底一松不仅产生了一个反弹力到达脊背来控制虚脚,同时身体重心也像水一样流到另一脚的脚下、钻入地心,从而改变了重心 。 重心的改变是渐变的,是节节贯串的,是像水一样的流变,绝对不能突变、顿变 。 这就说明运动的根源在脚,上下相随也是随脚 。
【太极拳的步法-猫步 陈式太极拳的内功基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