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争议性公共议题中成长的孩子们

作者:黎荔
在争议性公共议题中成长的孩子们
这种现象已经越来越突出 , 在互联网的天空下 , 再高的道德、再高的权威都不再被视为真相 , 只有开放的媒体 , 不同角度的报道 , 多种观点的碰撞 , 立场不同的争论才会在不同观点的交锋中得到真相与公信 。 因此 , 民间力量往往成为了公共议题的“定义者” 。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信息的平等 , 阶层的翻越 , 社会力量得到了成长的空间并推动公共利益的发展,这一重要现象在媒体上的集中体现就是公共议题的兴起 。 这些公共议题成为了凝聚公共意愿与表达民众利益的重要平台 。 在泛争议的现代社会 , 争议性公共议题主要有两个架构性的元素:一是公众关注、聚焦的或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议题 , 比如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议题;二是社会、公众对该类议题的认知存在多元意见即富有争议与冲突 , 比如医疗改革、信息公开等议题 。 在一个不习惯于就公共议题展开公开辩护的社会里 , 人人都是易燃易爆品 , 反而容易筑就一个高风险社会 。 在一个认为争议性公共议题容易引发社会矛盾 , 从而刻意回避和屏蔽的社会 , 真理永远是独家经营 , 这样的社会不可能成为富有活力的创新社会 。 推动公共议题达到充分的、多元讨论的高度 , 才能找到利益冲突的各方微妙的平衡 , 发挥对社会稳定发展的作用 。 一个百般禁忌的社会注定不可能产生伟大的东西 。
在争议性公共议题中成长的孩子们 , 与此前的世代有什么差异?我觉得 , 实在是太不一样了 。
习俗道德之所以有权威 , 是因为大多数的成年人自觉地遵守它 , 而这对青少年有好的示范作用 。 然而 , 当许多成年人 , 尤其是那些在社会中被视为“成功”的人士们——官员、公职人员、企业家、专家、学者、知名人士——的行为严重违背习俗道德规范、并且被网络曝光的时候 , 青少年的“堕落”或者说觉醒 , 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 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曾经在《文化与承诺:代沟的研究中》指出:当代世界正在发生变化 , 在这个世界中 , 成人已经不能扮演年轻人的导师的角色 , 因此导致了一种危机 , 她称之为“信仰危机” , 她写道 , “我相信这种信仰危机可以归因于……现在长辈对年轻人的经历 , 没能比年轻人自己有更多的了解 。 ”我不知道 , 当那些在我们视野中走过的背着沉重书包的中学生 , 那些满脸青春痘红疙瘩此起彼伏的少男少女 , 高瘦抽条的身体 , 微微嘲讽的嘴角 , 一张张长期缺觉的脸 , 一身的宽松校服散发着汗味和扑面而来的荷尔蒙 。 他们在经历过许多不断反转、扑朔迷离的事件后 , 在经历过恐惧、焦虑和困惑后 , 会怀疑大人创造出来的虚伪吗?他们是否渴望亲自揭穿现实生活的谎言?一夜之间 , 可能连他们的父母们都不知道 , 有些孩子就这样直接长大了 , 他们经历了梦想与人性、肉身的短兵相接 。 阳光之下 , 万物都在野蛮生长 , 一如热带雨林的藤蔓 , 遮天蔽日 , 却掩藏着怎样的失落与惶恐 , 以及难以预测的千姿百态的可能性 。
有些争论必将持续下去 , 而与之前相比 , 有所变化的是 , 现在 , 有了新技术 , 有了新平台 , 以前不可触及的禁忌变为了大众舆论广场上的热议话题 , 不同意见均可呈现 , 个人参与公共议题的自觉和主动 , 呈现出多元的价值立场和开放的表达态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