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猫行步」的医疗健身作用 有感“太极十年不出门”

在界 , 素有“太极十年不出门”之说 , 就是说 , 起码要经过十年的修炼才能掌握它的技击技能 , 发挥它的技击威力 。 然而 , “太极十年不出门”只是时间的概念 , 说明精于此道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 实际上 , 真正获得太极 , 并非十年八年就能奏效的 。 有的人拳打一生 , 仍功夫平平 , 真是“练拳者千万 , 练成者一二” 。 难怪有些武术爱好者 , 听说“太极十年不出门” , 对此望而生畏 , 企图选择“速效”拳法 , 殊不知不仅太极拳之修炼需花功夫 , 其他拳种又何尝不是呢?笔者练拳有年 , 深感此拳理精法密 , 难于掌握 , 但并非高不可攀 , 只要懂得原理 , 刻苦实践 , 入门既不难 , 深造也是完全办得到的 。
提起武术 , 人们一向认为 , 手能开砖、身可架梁 , 才是真功夫 , 才是武术 , 太极拳只不过是锻炼身体的拳种 , 并没有技击的作用 , 此乃门外之谈 。 太极拳的技击效能长期以来已被太极先辈的业绩所证实 。 在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 , 我接触过众多的太极传人 , 他们高超的太极功夫令我钦佩 , 我的老师朱天才功夫纯正 , 出神入化 。 同他推手 , 当力作用在他身上时就如同作用在棉花上一样 , 使任何来力都能化为乌有 , 这就是太极拳的技击特征 。 这种柔化功夫不经长时间的锻炼是难以获得的 。 那么 , 太极功夫应柔到什么程度呢?要柔到婴儿的程度 , 婴儿的柔才是真柔 , 这对成年后练太极拳的人来说 , 确实是脱胎换骨的过程 , 成年人的身体通过各种社会活动 , 周身僵力拙力已经形成 , 欲化去则十分困难 , 没有十年功夫难以柔到火候 。 如果柔不到程度 , 经络就难以打通 , 真力就无从产生 。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 , 当婴儿抓你手指的时候 , 虽然柔软 , 但能抓得很紧 , 很有劲 , 这就是人体的真力、本力 。 如果从少年时期开始练拳 , 僵力拙力未曾上身 , 人体的真力会通过太极螺旋缠丝的锻炼 , 可以至大至刚 。 由此看来 , 太极拳论中提出的“由松入柔”的锻炼原则 , 对每一个练拳者来说都是一次脱胎换骨的革命 , 是长期之功 。 我们知道技击中历来是大力打小力 , 手快打手慢的 , 太极功夫也不例外 。 太极拳强调“四两拨千斤” , 并不说明它不用力 , 而是要用合理的力 。 而太极技击更需要闪电般的速度 , 所以太极拳论中有“出手不见手”的说法 , 练拳有素者静如山岳 , 急如闪电 , 练拳时柔和自然 , 交手时迅雷不及掩耳 , 一搭手便胜负立断 , 这种高深的太极功夫是高级神经系 统长期锻炼的结果 。 我们有这样的体验 , 当手触火时 , 会立刻抽回 , 当受到外力袭击时 , 会不自觉地用力抵抗 , 巴甫洛夫把这些现象称为条件反射 。 而太极拳技击一反常态 , 当受到外力袭击时 , 不是用力顶抗 , 而是随静而动 , 引劲落空 。 这就要改造人的本能 , 这与外家拳技击有着本质的不同 。 是由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非条件反射的运动体系 。 一般说来 , 非条件反射的反射弧较固定 , 而条件反射的反射弧却很不固定 , 它随着刺激的时间的长短、强弱而变化 。 太极推手就是建立这种非条件反射的有效途径 , 为太极门所独有 。 推手时两手相搭打轮 , 通过皮肤的听劲(感受器的作用)使其发生兴奋 , 兴奋沿感觉神经传入中枢神经 , 引起中枢神经的兴奋 , 立刻感知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 然后根据对方劲的变化 , 发生冲动 , (这时非条件反射活动得到了抑制)再沿运动神经(传出神经)传到发力部位(效应器) , 产生掤、捋、挤、按、採、挒、肘、靠等技击形式 。 因推手是周而复始的圆运动 , 所以这种反射方式贯穿于推手的全过程 。 推手的时间越长 , 反射弧越巩固 , 反射时间越短 , 机体对刺激所发生的反应也就越迅速 , 力点也就越准确 , “太极拳就是依靠这种锻炼方法来养成中枢神经的反射作用 。 交手时 , 只凭感觉或想象 , 无须通过知觉的分析 , 便能发出适当的动作而取得胜利” 。 由此看来 , 太极拳论提出的“由着熟而渐悟懂劲 , 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锻炼原则 , 其科学原理就是建立由条件反射过渡到非条件反射的过程 , 这种自然反射功能的确立 , 才称得上具备了太极拳的功夫 。 然而 , 不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是不能达到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