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知识|长城是谁修建的,万里长城是谁修筑的( 二 )


其中, 秦、赵、燕三国和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毗邻, 在修筑诸侯互防长城同时, 又在北部修筑了“拒胡长城”, 以后历代君主几乎都加固增修 。
这时长城的特点是东、南、西、北方向各不相同, 长度较短、从几百千米到一二千千米不等 。 为了与后来秦始皇所修万里长城区别, 史家称之为“先秦长城” 。
扩展资料
长城的军事作用
长城不是静止的单一物体, 它是人、墙、物的军事结合体 。 长城沿线地段, 在军事地理位置上形成缓冲地带 。 长城, 从它的雏形烽台出现之时, 就具备了望、传递信息、召集部队, 反攻作战的作用 。 以至于发展到后来成为攻防兼备的军事实体 。
修筑长城, 在军事方面, 可变被动为主动, 亦可转守为攻, 攻守自如 。 譬如烽台, 登之者可居高临下, 来攻者则望之莫及, 守者则以逸待劳, 不但可以保护自己, 还可以杀伤敌人 。
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781年, 周幽王就用点燃烽火的办法来召集诸侯, 只可惜, 幽王把如此严肃的烽火制度当作儿戏, 仅为了博得爱妃褒姒的一笑, 各路诸侯率领兵将, 连夜赶来, 结果并无敌情, 如此这般, 导致西周很快灭亡 。
参考资料来源:

长城最早是谁下令修建的 秦灭六国之后, 开始修建长城 。 秦始皇开始, 修筑长城一直是一项大工程 。
自秦始皇以后, 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 几乎都要修筑长城 。 计有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 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 。 从修筑长城的统治民族看, 除汉族之外, 许多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朝代也修长城, 而且比汉族统治的朝代为多 。
扩展资料自秦汉至明清, 长城沿线的许多关口成为农、牧两大经济、文化系统民族交易的场所或中心, 有的逐渐发展成为长城沿线的重要城镇 。 长城既保证了农业经济、文化与畜牧业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 又为二者的交流和相互补充提供了场所和方便 。
又起着调解两种经济, 使农、牧业经济朝着主辅相互配合的方向发展的重要作用 。 因此, 长城不单纯是曾起过将两种经济、文化分割开来的作用, 还曾担负着将两种经济、文化紧紧系在一起的重任 。
秦汉之时, 累计投入的兵民有近千万之众 。 秦始皇在修筑长城的同时, 即着手加强边境地区的开发建设, 揭开了屯田戍边、开发边区的序幕 。 汉代由于修筑长城的时间较长, 曾有多人提出移民实边的建议, 这些建议先后被汉政府采纳接受并组织实施 。
移民和戍守长城的军人一起, 开垦荒地进行农耕, 不但加速了边区的经济开发, 节省了政府的大量军费开支, 而且大大减少了长途运输之苦, 并将华夏文化远播四方 。
长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 它并非简单孤立的一线城墙, 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 把长城沿线的隘口、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连接成一张严密的网, 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
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这个体系具有战斗、指挥、观察、通讯、隐蔽等多种功能, 并配置有长驻军队的点线结合防御工程整体 。
长城所体现出的军事防御思想, 在军事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 长城的产生和发展和中国古代的整个军事发展同步前进, 对于研究古代军事作战思想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秦皇汉武, 包括明初, 无不是在主动出击、军事上取得压倒优势时修建长城的 。 这说明, 修筑长城既是一种积极防御, 又是积蓄力量、继续进取的谋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