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为知之的出处和释意 知之为知之的下一句

【知之为知之的出处和释意 知之为知之的下一句】

知之为知之的出处和释意 知之为知之的下一句

文章插图
知之为知之 , 不知为不知 , 是知也”(《论语·为政》)
孔子的这一真知观 , 既是实事求是的探索真知之态度 , 又是知无止境的追求真理之精神 。 这一思想 , 触及到了探索知识的根本价值问题 。 既然是人在认知 , 则认知态度的真伪就决定认知的是非和成效 。
人生天地间 , 事物万千 , 道理万殊 , 变化无常 。 学无止境 , 则知无止境 。 知无止境 , 就秉承于真知的精神 。 真知之真 , 本于求知者之真 。 不能真实为人 , 老老实实做学问 , 就必不能是非、真伪分明 , 而坚守真知 。 人生学问的实事求是 , 就在探索真知之德真 。
孔子之所以言“知之为知之 , 不知为不知 , 是知也” , 就在于确认只有无自欺之蔽 , 对知识秉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方能不害其致知 。 做人、立业之真知 , 本以为修身正己 , 尽性以实现立己、达己之人生境界 。 然一旦落入以博学多闻为趣 , 自恃知识为身份、地位之标志 , 就将异化知识的价值和作用 。
德真者 , 既有承认“知之为知之”的知真 , 就必有承认“不知为不知”的老实;只有老实承认“不知为不知” , 方能真能坚守“知之为知之” 。 若是自恃其知 , “博学以拟圣”(《庄子·天地》) , 进而在“离道以善 , 险德以行”上“附之以文 , 益之以博” , 造成“文灭质 , 博溺心” , 则将背离其人生学问之道的认知本旨 。 《庄子》“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大宗师》)的思想 , 就在于此 。
真人者 , 老实求知 , 求知意图纯粹 , 便可在获得知识上做到一就是一 , 二就是二 , 不文过饰非 。 人生学问的知无止境 , 就在追求真理之真趣 。 人之求知 , 之所以往往固步自封 , 而怠惰认知的热情和劲头 , 松懈或停止追求真理的脚步 , 就在于自以为知 , 固执己见 , 骄傲自满 。 固执己见者 , 往往是自以为是 , 而实际上并非真知 。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 , 就在于没有追求真理之精神 , 缺少老老实实做学问的态度和人生的真趣 。
在自以为知、固执己见上 , 有的是因认识水平原因而真为不知的固执者 , 有的是虽知己知之非真然刻意掩饰者 , 有的是在认知上搞强权的自用者 , 这些皆非求知的真趣 。 追求真知者 , 或是认可经过实践检验者 , 或是认可事实证明者 , 或是认可群策群议者 。 善于听取他人意见 , 摒弃固执己见 , 是规避自以为知之蔽患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办法 。
现在所说的科学决策 , 就在于汲取不同领域、方面专家的意见 , 并进行集体研究决策 。 虚心向他人请教 , 集思广益 , 而不自恃己知 , 方能不成为拍脑子决策而失真的专断 。 人生的真知是相对的 , 要有求知态度之老实 。 知道学知的无有止境 , 明晓人生真理只有相对而没有绝对的道理 , 就会在追求真知上 , 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 , 坚守有而若无、虚心求知的心境 。
“知之为知之”的真知 , 永远是既有知识的大全 , 相对的真理 , 绝不能以之为真理的全部 , 或认为是哲学的终结 。 马克思批判黑格尔的哲学终结说 , 就在于确立人类实践发展无止境则真理无止期的追求真理之老实态度 。
“不知为不知”的真知 , 就在于承认已知非是全知 , 并非尽得真理的全部 。 求知的老实态度 , 就在坚信没有绝对的真理 , 只有在求知道路上相对的真理 。 知其有不知 , 知未知者之无穷 , 就能在追求真理上树立开放的心态 , 敢于否定过时的知识 , 敢于打破旧有的思维框架 , 在顺应时代发展中不断获取新知识 , 探究新真理 , 完善、补充和添加新的真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