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知识|牛粪便带血怎样治疗,牛拉黑色血便怎么治疗( 二 )



2、脾虚型

发病较慢,患牛消瘦,精神怠倦,食欲减少,毛焦肷吊,大便溏泄,血随粪出,或先便后血,血色多暗红,行走无力,口色淡白,舌津华利,脉象迟细或细弱 。

三、临床综合治疗

日前包片检查来到城子坦乡某村刘姓人家,主诉近来9岁母黄牛(哺乳期间),不喜饲草,毛焦体瘦,便中有血丝,偶有血块儿样便,精神尚可,长时间干活乏力,生病有一段时间了 。 经过详细诊断,确诊为脾虚型血便,应以健脾益气,养血止血为则 。

1、中药疗法

党参90g、生黄芪90g、当归30g、炒白术25g、广陈皮25g、五味子20g、柯子25g、槐花30g、炙甘草15g,炙升麻15g、炙柴
克、车前子15g、大枣30g、地榆炭60g、白芍25g,上述以2kg水浸泡,煎熬成1kg水去渣后,微热灌服,2次/d,连服5-7d 。

2、西药

考虑到病史较长,凝血消炎,注射5%安络血注射液10mL或4%维生素K3注射液10mL,每日2次,连用2d,肌肉注射;注射青霉素160万IU、链霉素200万IU混合液,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2d 。

四、预防措施

1、加强牛只的日常管理,做到精心养护,尤其一些老牛和哺乳期及孕牛的照料 。

2、暑热炎天,一定要延长使役牛中午休息的时间,栓于阴凉、干燥处,以免晒出热毒,遗患身体机能 。

3、喂食易消化,多营养饲草,防止霉变饲草的出现,勤饮水 。

4、使役牛只可缓行,不可急 。

5、通过工作觉得中医中药对牲畜的机能调理的作用大于西医的效果明显 。
犊牛大便带血怎样治疗? 牛大便拉血病是粪便中混有血液 。 有的排鲜血在前,粪便在后;有的大便喷泄,先排粪便后排血,或粪血齐下,而且暗红色的淤血淋漓 。 排粪时摇尾巴,有痛感,有的肛门外翻不收,有的气弱空喘,尾根和后腿粘有血块 。 四肢无力,不愿行走,食欲、反刍渐减 。 便血渐久,逐渐消瘦 。 脾虚便血而口内色淡,湿热便血则口内色红 。 脾虚便血脉细弱,湿热便血脉跳加快 。 脾虚便血是小肠或胃出血,粪中的血发黑或有紫色,湿热便血则是肛门或直肠出血,则粪中的血鲜红 。 精神不振,犊牛则喜欢卧在地上,鼻镜干燥,犊牛便血口内为赤黄色 。
治疗方法
(1)炒槐花或槐角为面,加等量的蜂蜜,空腹喂下,每日800克,连服4~10天 。
(2)仙鹤草64克,麦皮34克,升麻20克,丹皮36克,地黄62克,黄芪68克,地榆炭70克,当归35克,白芍37克,秦艽35克,甘草15克,共研为细末,用蜂蜜200克为引,开水冲,温凉灌服 。
(3)党参32克,白术35克,地偷36克,黄芪(炒)30克,附子26克,升麻30克,灶心土130克,共煎水取汁,一日一剂,连服2~3剂 。 此方可适应虚寒便血 。
(4)当归8克,大黄4克,黄芩(酒炒)7克,地榆炭12克,白芍13克,槐花炭12克,山栀13克,厚朴5克,泽泻12克,桔梗8克,滑石粉12克,陈皮5克,茯苓12克,甘草5克,共煎汁,去渣取汁,用胃管灌服 。 如果大便带血较多,加仙鹤草35克 。
牛大便出血 浅析牛血便的成因
本病多见于夏秋季节,因天气炎热,患牛剧烈劳役,以至热毒郁结胃肠或饮食不周,喂食霉变饲草,久渴失饮等,引发脾胃虚弱亦而发生此病 。 本病无传染性,成年牛多见 。
牛血便是指患病牛在排粪便时,粪便带有血丝或直接排出血样便 。 患牛有先血后便和先便后血两种情况常见,俗语“牛便血,牛拉血病” 。

一、病因及流行情况

本病多见于夏秋季节,因天气炎热,患牛剧烈劳役,以至热毒郁结胃肠或饮食不周,喂食霉变饲草,久渴失饮等,引发脾胃虚弱亦而发生此病 。 本病无传染性,成年牛多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