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牡丹国内外贸易现状及其分析


一 牡丹国内外贸易现状及其分析

文章插图

一、 我国牡丹生产经营现状
1.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 在花卉业迅速发展的同时, 作为中国传统名花牡丹, 其产业化发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 目前产业化已初具规模, 生产面积有所扩大, 栽培技术日益成熟, 观花旅游业大力发展及文化产业日益兴盛 。
近年来, 牡丹在国内外花卉市场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 在我国, 形成了以山东菏泽、河南洛阳、安徽铜陵、四川彭州、甘肃兰州等地为主的栽培区域 。 观赏牡丹以菏泽、洛阳等地为中心, 栽培面积约10万亩, 约有1200个品种;药用牡丹以安徽铜陵、重庆垫江、湖南韶山等地为中心, 栽培面积约20万亩 。 经过几年发展, 我国几个牡丹主产区初步实现了规模化和批量化供应, 建立了各自的商品牡丹生产基地, 逐步走上了牡丹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
在主产区, 除拥有大量经验丰富的花农及专业技术人员外, 相关部门及企业还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建立了科研协作关系, 组建了牡丹课题研究组、牡丹产业化研发中心建立牡丹基因库、牡丹资源圃、牡丹新品种驯化测试中心等 。 在牡丹催化技术、嫁接繁殖技术、杂交育种、引种与适地保护、牡丹的花色组成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 技术的日趋成熟与科技的发展创新为牡丹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
此外, 牡丹观光旅游业的大力发展打开了牡丹产业化发展的新局面 。 洛阳、菏泽每年举办一次的国际牡丹花会, 对牡丹产业化发展及城市经济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 牡丹拥有悠久的历史, 其背后承载的牡丹文化收到不少人的重视, 而文化产业的日益兴盛也对推动牡丹产业化发展进程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 在“中国牡丹画第一村”的河南洛阳平乐村, 以农民为主创作的牡丹画别具特色, 并发展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在菏泽, 连续举办了七届的牡丹专题插画展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牡丹市场, 促进了牡丹的消费 。
2.产品结构多样
1催花牡丹:菏泽规模大, 洛阳精品多
近年来, 牡丹盆花作为年宵花之一, 已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供货量也一直在递增, 催花技术也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得到改进和完善 。 除此之外, 随着科技的发展, 其他季节的牡丹催化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拓宽了牡丹的销售主渠道 。
目前, 菏泽催花牡丹生产面积约有2000多亩, 催花的个人和企业有几千家, 数量约有80万盆, 其中外地催花数量约有30~40万盆, 包括‘大胡红’、‘洛阳红’、‘大富贵’、‘乌龙捧金’等70多个品种 。 2009年洛阳预计催花量达30.5万盆, 催花单位90余家, 其中当地催花15万盆左右, 外地催花15.5万盆左右 。 催花品种多达40多个, 其中优质品种和国外优良品种占70%以上 。 目前, 催花“战场”已不再局限于广州地区, 上海、浙江、厦门、深圳以及哈尔滨、大连等南北方地区都已成为催化牡丹的热销区 。 2008年又扩大至新疆、甘肃等西北地区, 并出口到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 。
2垫江牡丹药用与观赏并用
垫江牡丹广泛分布于川东平行岭谷的明月山内槽海拔400~1000米的狭长地带上, 自然条件适宜, 栽培面积达16000余亩 。 其牡丹品种繁多, 类型独特, 共有8个品系20多个品种 。 垫江牡丹有三大特色:一是历史悠久, 二是自然野趣, 三是种植面积大 。 另外, 垫江牡丹也是我国药用牡丹之一, 主要用于抗病原微生物、抗心肌缺血、抗炎、保肝、降血糖等方面, 以及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等临床应用 。 垫江牡丹花姿优美, 花大色艳, 高贵典雅, 扶形端底, 叶色深紫嫩绿, 观赏价值极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