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花怎样下籽移苗

1.花种子怎样育苗龙胆种子很小, 每个果实内含2000~4000粒种子, 通常每株结1~8个果实, 所以一株龙胆种子可繁殖2000~30000株, 生产上为加速繁殖, 多采用育苗移栽方式进行生产 。
种子育苗播种时间可分为秋播和春播, 秋播在10月上旬至封冻前播完;春播多在4月上旬至5月下旬播种, 经验认为适时早播是培育大苗的重要措施, 苗大根粗, 越冬芽饱满, 出苗率、保苗率高 。 东北地区多在4月中旬至5月中旬播种, 先把播种畦浇透水, 待水渗下后, 立即播种 。
选择无风天气, 为使播种均匀一致, 要有专人按小面积把种子称好, 把处理的种子按(干种)2~2.5克/米2播种量, 用草木灰、细沙或细土充分混拌均匀, 选择有经验的人撒播种子, 为使种子撒得均匀, 将沙拌种子再加少许滑石粉调成白色, 在畦面容易辨认 。 撒播好后用平板锹或光滑木板将畦面拍平, 使种子与土壤紧密结合, 并在畦面上覆盖一层长松针或稻草, 厚度以似露地面而非露的样子, 厚度大约1~2厘米 。
2.如何施肥让种子发芽开花迅速一些一、认识兰花发苗规律是提高兰花发芽率的理论基础 。
众所周知, 新兰株是从假磷茎上发出来的, 因此要弄清兰花的发苗规律, 首先得搞清假磷茎是怎么一回事 。 兰花的假磷茎是兰化的变态茎, 多呈椭圆形, 具有储存养料的功能, 是长叶、生根、发芽、开花的载体, 它通常由10—16个缩短的节组成, 每个节上都有芽点, 顶部的几节生长叶片, 起光合和蒸腾作用;中上部几节的芽点被脚壳(叶鞘)包住, 称上位芽, 大都发育成花芽, 也有少数发育成叶芽的;中下部6个左右节位上的芽点大都被膜质化鳞片包住, 称下位芽, 大都转化为苗;最下部的几节生根, 用来吸收养份, 并起支撑固定作用, 有时也有发芽的现象发生 。
因此, 每株成苗从理论上说至少可生六个左右的兰苗, 但一般情况下只发一苗, 也有的发双龙, 少数发三苗, 其余的芽点则呈休眠状态 。 明白了兰花发苗的规律, 我们养兰人的任务就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采取必要的措施, 不让休眠芽沉睡, 想办法唤醒它, 以达到多发芽的目的 。
二、适度分株是提高兰花发芽率的主要措施 从理论上讲, 兰株的营养是以链式输送的, 新的生长中心形成后, 吸收了邻近兰株制造的营养物质,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顶端优势”, 从而抑制了其它休眠芽的萌发 。 据此我们可以采用截断营养链的方法, 诱导兰株发苗, 即通常说的“分株”, 以促使休眠芽的萌发而达到多发苗的目的 。
从实践上看, 适度分株也是完全必要的 。 首先, 盆里的兰株多了, 形成僧多粥少的局面, 营养供应不上, 势必少发苗, 发小苗 。
其次, 盆里的兰丛大了, 兰株多了, 兰根在盆中盘根错节结成一团, 下部所发兰芽挤不出, 甚至钻进根部憋死, 造成夭折, 即使发出芽来, 新芽的根也无立锥之地, 芽也长得很弱 。 再次, 老苗新苗数代同堂, 老兰株不仅不发芽, 还要消耗营养, 要“儿孙赡养”, 影响新草发芽 。
第四, 古人养兰有“极弱则合, 极壮则分”的说法, 分就是“分株”, 过壮过大过密的兰丛, 其发芽率往往极低, 白白地浪费了资源 。 本人有一盆极壮的崔梅, 二次在兰博览会上得了银奖, 由于草极大, 舍不得分盆, 当年七苗大草只发了三苗, 去年我将这10苗草分成5盆, 每2苗一盆, 其中有二盆发了3苗, 其余每盆均发了二苗, 总共发了十二苗, 如果不分最多也只能发3—4苗 。
由此可见, 及时分株有利于多发苗, 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 三、老草另植是提高兰花发芽率的重要方法 一般说来, 老草制造营养默默无闻地输送给下一代, 可谓是“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但也有一些无根或根系很差的老草本身所需的营养是新株为其提供的, 这就是所谓“靠子女赡养”的, 这样的老株势必影响新株的成长和发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