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呕吐的辨证论治

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 , 胃气上逆以致引起食物及痰涎从口吐出病症 。 是多种急慢性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 。 历代医家以有声有物胃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哕”;临床实践中呕与吐是很难截然分开的 , 故一般称为呕吐 。  
呕吐可见于西医中的许多疾病 , 如急性胃炎、神经性呕吐、贲门痉挛、幽门痉挛及梗阻、胰腺炎、胆囊炎等 。
1、病因病机
脾与胃相表里 , 脾主升 , 胃主降 , 一升一降 , 保持气机通畅 , 使水谷精微得以输布 。 若邪气犯胃或胃虚失和 。 气逆而上 , 则发生呕吐 。 《圣济总录·呕吐》中记载:“呕吐者 , 胃气上而不下也 。 ”引起呕吐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外邪犯胃
风、寒、湿之邪以及浊秽之气 , 侵犯胃腑 , 使胃失和降 , 水谷随气上逆 , 发生呕吐 。 正如《古今医统 , 呕吐哕门》所说:“卒然而呕吐 , 定是邪客胃腑 , 在长夏暑邪所干 , 在秋冬风寒所犯 。 ”
(2)饮食不节
饮食过多 , 或过食生冷油腻 , 不洁之物 , 皆可损伤脾胃 , 致使食停不化 , 胃气不能下行 , 上逆而为呕吐 。

中医对呕吐的辨证论治

文章插图

(3)情志失调
恼怒伤肝 , 肝失条达 , 横逆犯胃 , 胃气上逆;忧思伤脾 , 脾失健运 , 食停难消 , 胃失和降 , 均可发生呕吐 。
(4)脾胃虚弱
劳累过度 , 耗伤中气 , 或久病中阳不振 , 脾虚不能承受水谷 , 水谷精微不能生化气血 , 以致寒浊中阻而引起呕吐 , 或聚而生痰 , 积于胃中 , 当饮邪上逆之时 , 发生呕吐 。 亦可因胃阴不足 , 失其润降 , 而致呕吐 。 正如《证治汇补·呕吐》中说:“阴虚成呕 , 不独胃家为病 , 所谓无阴则呕也 。 ”
1、辨证论治
呕吐一证 , 当详辨虚实 。 实证多由外邪 , 饮食所伤 , 发病较急 , 病程较短;虚证多为脾胃运化功能减退 , 发病缓慢 , 病程较长 。 《景岳全书》将呕吐分为虚实两类进行辨证论治 。 实证以祛邪化浊 , 和胃降逆为主;虚证多用温中健脾、滋阴养胃及扶正之法 。
【中医对呕吐的辨证论治】
中医对呕吐的辨证论治

文章插图

(1)实证
①外邪犯胃
证候:突然呕吐 , 伴发热恶寒 , 头身疼痛 , 胸脘满闷 , 舌苔白腻 , 脉濡缓 。 治法:祛寒解表 , 芳香化浊 。 方药:藿香正气散 。
②饮食停滞
证候:呕吐酸腐 , 脘腹胀满 , 嗳气厌食 , 得食愈甚 , 吐后症状减轻 , 大便溏薄、秽臭或秘结 , 舌苔厚腻 , 脉滑实 。 治法:消食化滞 , 和胃降逆 。 方药:保和丸 。
③痰饮内阻
证候:呕吐多为清水痰涎 , 胸脘痞闷 , 不思饮食 , 头晕心悸 , 舌苔白腻 , 脉滑 。 治法:温化痰饮 , 和胃降逆 。 方药: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
④肝气犯胃
证候:呕吐吞酸 , 嗳气频繁 , 胸胁闷痛 , 舌边红 , 苔白腻 , 脉弦 。 治法:舒肝和胃 , 降逆止呕 。 方药: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加减 。
中医对呕吐的辨证论治

文章插图

(2)虚证
①脾胃虚寒
证候:饮食稍有不慎 , 即脘腹不舒 , 恶心呕吐 , 时作时休 , 纳差 , 倦怠乏力 , 面色白,口干不欲饮,四肢不温,喜暖恶寒,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润,脉濡弱 。 治法:温中健脾 , 和胃降逆 。 方药:理中汤 。
②胃阴不足
证候:呕吐反复发作 , 时有干呕 , 口燥咽干 , 似饥而不欲食 , 舌红少津 , 脉多细数 。 治法:滋阴养胃 , 降逆止呕 。 方药:麦门冬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