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哪有养花基地

1.龙岩市花卉产业现状与发展龙岩花卉产业优势初显
花卉业是朝阳产业 , 我市确定花卉业为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八大主导产业之一 , 加快了花卉产业化进程 。 “十五”期间 , 我市花卉面积从1万亩发展到2.5万亩 , 花卉销售额增加到2.3亿元 , 花卉企业1261个 , 花农 1416户 , 从事花卉业的人数达7682人 。
目前 , 我市基本形成四条花卉产业带:以漳平永福为中心的杜鹃花产业带 , 杜鹃花年产值可达1.2亿元左右 , 占了全国杜鹃花市场份额的70%;以连城朋口和上杭古田为中心的兰花产业带 , 我市兰花每年的产值可达 0.6亿元;以武平城关为中心的富贵籽、虎舌红产业带 , 重点突出野生花卉的优势 , 每年产值可达0.3亿元;以新罗区为中心的观叶植物和鲜切花产业带 , 每年产值可达0.8亿元 。
2001年6月1日 , 漳平市和永福镇分别被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命名为“中国花木之乡”和“中国杜鹃花之乡” 。 2001年上杭古田建兰样品园被命名为“中国兰协建兰样品园” 。 1999年12月 , 连城兰花有限公司被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命名为“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 。 永福花卉研究所、上杭古田花卉有限公司被列为省级花卉生产示范基地 。
纵观“十五”期间 , 我市花卉产业在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区域化布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已成为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 市花卉办副主任廖柏林说:“就花卉产业的规模来看 , 福建占全国的第6位;龙岩是省里确定的盆花优势生产区 。 省里确定6个花卉生产优势品种 , 我市占2个 , 即杜鹃和建兰 。 ”
产业发展困难不少
我市花卉产业由于起步晚、基础差 , 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困难 , 主要是表现在:
花卉生产规模较小 , 品种档次不高 , 除杜鹃花外 , 仍以小面积生产和提篮小卖、坐等客商的交易手段为主 , 花卉—般为中低档次的观花、观叶小盆花 , 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 栽培技术参差不齐 , 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
花卉生产品种单— , 新品种引种少 。 我市花卉的商品率较高 , 但销售额较大的花卉品种仅杜鹃花—种 , 而建兰作为我市的另一个特色花卉 , 栽培面积却不足300亩 , 年销售额仅511万元 。 其他新品种的引进出较少 。
花卉产业人才短缺 , 科技水平滞后 。 没有制定相关的花卉培育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 。 花农技术水平低 , 缺乏系统的技术培训 。
花卉市场竞争无序 , 行业协会作用较差 。 我市花卉生产以分散的个体花农为主 , 多为“小而全”的家庭式经营 。 由厂沿袭传统栽培方式 , 低档产品过剩、达标产品不足 。 市场营销各自为战 。
花卉产品开发滞后 , 科技投入不足 。 我市的花卉产品缺乏竞争力或后劲 , 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 导致产品不对路、市场定位不准确 , 无法取得预期效果;产品质量差 , 经济效益低的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改变 , 特别是围绕市场搞经营 , 引导消费促生产的观念和机制尚未形成 。
花卉信息网络不健全 , 花卉有市无场 。 此外 , 政府和有关部门对花卉产业的服务扶持力度不够 , 对花卉行业的管理相对放任 。
需努力推动产业升级
花卉产业属于高投入、高效益、高技术、高风险 , 如何才能把我市的花卉产业做强做大?对此 , 市林业局副局长吴学静认为:“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 以科技为动力 , 以质量为核心 , 以效益为目标 , 突出产品特色 , 打造闽西花卉品牌 , 逐步实现花卉生产专业化 , 经营集约化 , 流通集团化 , 管理科学化 , 服务社会化 , 加快发展 , 提高效益 , 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 ”应以科技创新为重点 , 从品种、技术、设施三方面人手 , 建立示范推广体系、良种良苗供应体系、产品技术标准体系等 , 以期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 。 要充分发挥我市野生花卉资源优势和地理气候区位比较优势 , 突出地方特色 , 提高市场竞争力 。 注重以市场和科技带动生产转变 , 推进花卉产业化发展 。 增强规划意识 , 针对各县(市、区)的花卉产业特点 , 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 , 推动花卉产业发展 。 只有实行多元化、多形式联合发展和优化组合 , 实现人才、技术、资金、土地、劳力等要素的资产重组和合理配置 , 才能提高规模效益和综合效益 。 以市场为导向 , 花卉产品要以拓展外省市的市场为主 。 以项目为载体 , 通过重点引进、开发—批前景看好的项目 , 同时注重示范引路 , 带动我市各条花卉产业带的发展 , 推动产业升级 。 各条产业带要确立 1—2个带动辐射能力强 , 集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较大规模的花卉企业进行重点扶持 , 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 。 通过若干年的努力 , 把龙岩花卉产业建设成为百花齐放、香飘国内外的强势产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