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乎那箫声

作者:黎荔
有人在乎那箫声
青山隐隐水迢迢 , 秋尽江南草未凋 。
二十四桥明月夜 , 玉人何处教吹箫 。
——唐代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这首诗 , 是唐朝诗人杜牧离开扬州后的回忆 , 是一个多情的漂泊者对于扬州的眷念 。 在二十四桥、明月、玉人、箫声这些美丽而幽冷的意象背后 , 不难体会到涌动着的缠绵、期待和失落惆怅 。 扬州之盛 , 唐世艳称 。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 , 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 , 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 。 此诗是杜牧离开扬州以后 , 在江南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而作 。
月光笼罩的二十四桥上 , 吹箫的美人披着银辉 , 宛若洁白光润的玉人 , 呜咽悠扬的箫声 , 飘散在已凉未寒的江南秋夜 , 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 。 对于杜牧而言 , 这些剪影般的扬州风景 , 已落在自己生命的最深处 , 并成为自己的生命形态 。 那是天涯孤旅中的一个温柔之乡 , 那是寂寞人生中一个情感家园 。
有人在乎那箫声
青山隐隐起伏 , 江流千里迢迢 。
时令已过深秋 , 江南草木枯凋 。
扬州二十四桥 , 月色格外娇娆 。
少年旧游何处 , 听取美人吹箫?
为什么必须是洞箫呢?也许因为箫的音色圆润、柔美、深沉而含蓄 , 并略带凄凉之感 。 人声鼎沸 , 锣鼓喧天 , 箫笙齐鸣 , 此情此景 , 固然是扬州的繁华独绝的景象、令风流才子们醉心不已的旖旎生活 。 而当曲终人散 , 风冷月残 , 人湖俱幽 , 一派空静之境 , 当有人吹出一缕悲箫 , 又能让人在这隐约箫声中 , 惊觉人生如梦 , 苍穹浩茫 。 当一支箫被吹响 , 生命的气息从孔洞中飞出 , 如同知己的关怀絮语 , 将人带到神秘飘渺的境界 , 如同一只手轻轻地、细细地抚拂 , 一个人风尘奔逐、千疮百孔的身心 。 那一管中的旷远世界 , 让人欲罢不能 。
【有人在乎那箫声】来何汹涌须挥剑 , 去尚缠绵可付箫 。 这种抚慰 , 这种温柔 , 必须是箫 , 只能是箫 。 一缕幽幽的、静静的箫 , 其声呜呜然 , 如泣如诉、如怨如慕 , 余音袅袅 , 不绝如缕 。
不仅当年的杜牧在箫声中迷失过 , 千载之下的我们这些读者 , 也都隔着夜 , 隔着梦 , 隔着悠悠时光 , 心魂相守 , 听到箫管有灵 , 那么悠扬、深邃 。 闭上眼睛 , 想象那烟水江南 , 泽畔游走 , 凭栏独立 , 寒风满袖 。 人生的负荷已经这么深 , 但在扬州二十四桥上 , 还有箫声丝丝缕缕 , 悠远又深长 。
千年之前 , 千年之后 。 楼头还有人吹箫 , 桥上还有人吹箫 。 总有人想在明月夜 , 发出一点自己的声音 , 经营那一点淡淡的诗情 。 更美好的是 , 这静夜箫声 , 有人在倾听 , 有人在等待 , 有人在追忆 。 无论吹箫的人 , 还是听箫的人 , 他们在乎那箫声 。
有人在乎那箫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