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属于哪里,十月份去泰山合适吗( 二 )



新构造运动与泰山的形成

泰山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演化过程 , 大体上可分为古泰山形成阶段、海陆演化阶段和今日泰山形成阶段 。

一 , 在太古代时期 , 泰山曾经是鲁西巨大沉降带或海槽的一部分 , 堆积了很厚的泥砂质和基性火山物质 。 后来经过泰山运动 , 褶皱隆起成为巨大的山系 , 同时发生一系列断裂、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 形成了由各种变质杂岩和岩浆岩组成的泰山杂岩 。

耸立在海平面上的古泰山 , 经过长期风化剥蚀 , 地势浙趋平缓 。 古生代初期 , 华北广大地区大幅度下降 , 古泰山亦随之沉没到海平面以下 , 在古老变质杂岩的基底剥蚀面上 , 沉积了一套近两千米厚的寒武—奥陶纪的石灰岩 。 中奥陶世末 , 在加里东运动的影响下 , 华北地区整体上升为陆 , 经历了一个相当长期的沉积间断 。 至中石炭世初 , 发生短暂的升降交替 , 泰山地区处于时陆时海的环境 , 在中奥陶统的剥蚀面上 , 沉积了中、晚石炭纪的海陆交互相合煤岩系 。 而后 , 泰山地区持续上升 , 进入大陆发展阶段 。

在中生代期间 , 于山的南麓产生一条NEE向的泰前断裂 , 处于断裂北盘的原来古泰山 , 不断抬升隆起遭受风化剥蚀 。 到新生代 , 泰山继续大幅度掀斜抬升 , 在山体的高处 , 把原来覆盖在古老变质杂岩上的沉积盖层全部剥蚀掉 , 20多亿年前形成的变质杂岩 , 才又得以重新出露于地表 。 直至新生代中期 , 即距今三千万年左右 , 今日泰山的总体轮郭才基本形成 。 后来在各种外力地质作用的不断侵蚀切割和风化剥蚀下 , 逐渐塑造成今天雄伟壮观的泰山地貌景观 。 中生代形成的位于泰山南麓的NEE向泰前断裂 , 倾向南东 , 倾角800~850度 , 北盘为太古代的泰山杂岩 , 南盘为寒武纪的灰岩和页岩 , 表现为正断层的形式 , 断层带宽几十米至上百米 , 由多条断层和多个断片所组成 , 走向延伸百余公里 , 具有落差大、延伸远、力学性质复杂和多期活动的特点 , 自晚侏罗世形成以来 , 其活动一直延续到现代 , 使北盘的泰山不断抬升遭受风化剥蚀 , 南盘的泰莱盆地不断下降接受沉积 。 它直接控制泰山和泰莱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 是两者的天然分界线 , 对泰山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控制作用 。 泰山作为一个年青的断块山系 , 是泰前断裂北盘不断掀斜抬升和新构造运动的结果 。

侵蚀地貌景观

在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下 , 泰山的侵蚀切割作用十分强烈 , 广泛发育不同类型的侵蚀地貌 。 由于泰山南坡的上升量远比北坡大 , 南坡的侵蚀强度相对比较强 , 侵蚀地貌也相对比较发育 。

按形态和成因可将其发育的侵蚀地貌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侵蚀构造中山:集中分布在泰山主峰玉皇顶周围以及老平台、黄石崖和黄崖山一带 , 海拔高度在1000~1500米左右 , 组成山体的岩性主要是变质岩和花岗岩 , 是区域内地势最高、抬升幅度最大、侵蚀切割最强的山地 。 这里峰高谷深 , 地形陡峻 , 切割的最大深度达500~800米 , 谷坡陡 , 跌水多 , 重力崩塌作用显著 , 崩塌后形成的绝壁陡崖和倒石堆随处可见 。

(2)侵蚀构造低山:分布在傲徕峰、中夭门及尖顶山一带 , 海拔高度在 700 ~100米之间 , 相对高度在200米以上 , 组成山体的岩性主要是变质岩和花岗岩及闪长岩 。 侵蚀切割强度较主峰一带稍弱 。 但地形仍然十分陡峻 , 深沟峡谷、尖顶山头、锯齿状山脊、绝壁陡峰 , 举目可见 。

(3)溶蚀侵蚀构造低山:多分布在主峰东北的鸡冠山至青山一带 , 海拔高度一般为500~700米 , 相对高度在200米以上 , 山体主要由变质岩和古生代寒武纪的石灰岩组成 。 侵蚀切割强度中等 , 山脉绵延 , 如顶部覆盖有厚层石灰岩 , 常形成四壁陡峭顶部平缓的“方山”或“桌状山” , 当地称为“尚” , 诸如张夏和尚山一带的山头 , 有时由于石灰岩的溶蚀作用 , 可形成洞穴和“透明山”一类的溶蚀地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