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结核如何确诊,诊断肠结核的三个标准( 二 )



【诊断要点】
1.青壮年患者, 原有肠外结核, 或原发病灶已被控制而一般情况及结核病毒血症状反而加重者 。
2.临床表现有腹痛、大便或溏或秘、或便秘腹泻交替等消化道症状, 并伴发热、盗汗等全身症状 。
3.腹部尤其是右下腹部有肿块, 伴或不伴压痛, 或出现原因不明肠梗阻 。
4.X线胃肠钡餐检查, 对肠结核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 检查显示溃疡型回肠部炎症所致激惹征象, 或增生型病变所致的充盈缺损与狭窄等征象 。
5.实验室辅助检查(1)血液检查:溃疡型肠结核患者可有中度贫血、淋巴细胞增高、血沉明显增快 。 (2)粪便检查:溃疡型肠结核患者粪便多为糊状, 常规镜检可见少量脓细胞和红细胞 。 粪便浓缩找结核杆菌, 阳性者有助于肠结核的诊断, 但仅在痰液检查阴性者才有意义 。
6.诊断性治疗 对疑为肠结核而无法确诊者可给予抗结核药物治疗2~3周, 观察临床症状有无好转, 以判明诊断 。
7.当增生型肠结核与肠癌或其他赘生性疾病不能鉴别时, 应剖腹探查, 以明确诊断 。

【辩证分型】
1.脾肾阳虚症状:腹痛隐隐, 阵发性加剧, 大便稀薄, 或五更泄泻, 乏力倦怠, 形寒肢冷, 纳差食少, 腰酸膝软, 面色苍白 。 苔薄舌淡, 脉细弱无力 。
证候分析:脾肾阳虚, 温煦无力, 寒凝气滞, 不通则痛, 故有腹痛隐隐, 阵发性加剧;脾虚不能运化水谷, 肾虚不能温运脾阳, 则大便稀薄, 或五更泄泻;
阳虚生内寒, 故见乏力倦怠, 形寒肢冷;脾虚则纳差食少;肾虚则腰酸膝软;面色苍白、苔薄舌淡、脉细弱无力是脾肾阳虚之象 。
2.瘀血阻滞症状:右下腹刺痛拒按, 腹内结块, 推之固定不移, 可有便秘 。 舌紫黯或有瘀斑, 脉细涩 。
证候分析:瘀血阻于脉络, 不通则痛, 故见右下腹疼痛;瘀血有形, 故刺痛拒按, 腹内结块, 推之固定不移;瘀阻肠道, 可有便秘;舌紫黯或有瘀斑, 脉细涩均为瘀血之征 。
3.正虚邪实症状:乏力倦怠, 潮热盗汗, 纳差食少, 大便时据时秘, 右下腹刺痛拒按, 腹内结块, 推之固定不移 。
苔薄舌红, 脉细弱或细数 。
证候分析:气虚则乏力倦怠;阴虚则潮热盗汗;
脾虚则纳差食少, 大便塘薄;瘀阻肠道, 可有便秘;瘀血阻于脉络, 不通则痛, 故见有下腹刺痛;瘀血有形, 故刺痛拒按, 腹内结块, 推之固定不移;苔薄舌红, 脉细弱或细数为气阴两虚之象 。

【分型治疗】
1.脾肾阳虚治则:益气温阳, 健脾补肾 。
方药:附子理中九合四神丸加味 。
附子6克于姜9克党参12克白术12克山药15克扁豆15克补骨脂9克吴茱萸3克肉豆蔻9克百部15克陈皮6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潮热盗汗甚者, 加青蒿9克、知母12克、鳖甲9克, 以养阴清虚热;若见寒性秘结者, 可加肉苁蓉、肉桂、当归各9克, 升麻6克, 以温阳通便 。
2.瘀血阻滞治则:化瘀消积, 行气化滞 。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味 。
当归9克川芎9克赤芍9克五灵脂9克蒲黄9克(包煎)没药6克枳壳12克延胡索9克干姜9克小茴香6克百部15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肿块明显者, 加象贝母、三棱、莪术各9克, 以软坚散结;腹部胀气甚者, 加槟榔9克、川??子9克、木香6克, 以理气 。
3.正虚邪实治则:益气养阴, 化瘀祛邪 。
方药:异功散合秦艽鳖甲散加减 。
黄芪15克党参12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鳖甲15克知母9克白芍9克当归9克秦艽9克青蒿9克地骨皮9克百部15克乳香6克没药6克三棱9克莪术9克陈皮6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阴虚甚者, 可加生地、天冬各9克, 以养阴;大便溏薄食少者, 可去鳖甲加扁豆、薏苡仁各15克, 以健脾止泻;便秘者, 可加火麻仁9克、生首乌30克, 以润肠通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