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风俗有哪些,九月九日重阳节有什么风俗( 二 )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 , 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 , 并饮酒吃肉 , 享受一番 , 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 , 更有吸引力 。 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 , 必以看酒登高远眺 , 为时宴之游赏 , 以畅秋志 。 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 , 即醉而归 。 ”记隋代风俗 , 已与后世近似 。 在南宋的《梦粱录》卷五载:“日月梭飞 , 转盼重阳 。 ……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 , 渊明向东篱赏菊’ , 正是故事 。 ”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 , 莫负菊花开 。 试寻高处 , 携手摄展上崔嵬 。 放目苍崖万仞 , 云护晓霜成阵 , 知我与君来 。 古寺倚修竹 , 飞槛绝尖埃 。 ”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 。

由于重阳为秋节 , 节后草木开始凋零 , 所以有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 , 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 。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 , 谓之‘辞青’ 。 ”这也是一个颇有诗意的名称 。

3
佩茱萸·簪菊花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 , 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 。 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 。 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 。 茱萸雅号“辟邪翁” , 菊花又名“延寿客” 。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 , 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 , 因而又叫吴茱萸 , 也叫越椒或艾子 , 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 , 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 , 叶为羽状复叶 , 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 , 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 。 果实嫩时呈黄色 , 成熟后变成紫红色 , 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 。 茱萸叶还可治霍乱 , 根可以杀虫 。 《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 , 性温热 , 可以治寒驱毒 。 古人认为佩带茱萸 , 可以辟邪去灾 。

4
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 。 换句话说 , 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 。 此习 , 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 , 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 。 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 , 五代之前 , 北方习惯称“纸鸢” , 南方则多叫“鹞子” , 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 , 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

5
吃重阳糕

重阳的饮食之风 , 除前所述的饮茱萸、菊花酒 , 吃菊花食品之外 , 还有好些 ,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 。 在北方 , 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

据《西京杂记》载 , 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 , 即最初的重阳糕 。 饵 , 即古代之糕 。 《周礼》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 。 汉代又记有黍糕 , 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 。 蓬饵 , 想必也类似于黍糕之类 。 至宋代 , 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 。 糕与高谐音 , 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 , 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 。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 , 制无定法 , 较为随意 , 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 。

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 , 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细花糕 有3层、2层不等 , 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 , 如苹果脯、桃脯、杏 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 , 但个儿较小 , 如同“金钱”一 般 , 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