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怎么鉴别玉,戴蓝田玉的好处和禁忌( 二 )


②假的则相对沉闷干涩 。
05断口:
①用10倍放大镜观察 , 真玉器的断口参差不齐 , 可见比较细密的结构 。
②假玉器的断口整齐发亮的 , 常为玻璃类仿制品 , 断口结构粗糙、无蜡状光泽的是石质仿制品 。
06温度:
玉的温度比较低 不容易传热 , 把它放在手中看温度变化怎么样 , 慢的就是好玉 。

如何辨别玉的好坏? 如何鉴别古玉
伪古玉 , 即假冒古代之玉器 。 包括两种 , 一是在慕古仿古思潮影响下 , 不以营利为目的 , 仿照古代玉器的器形和花纹而制造的玉器;二是为供应市场需求 , 以获利为目的 , 参照或仿照古代玉器的器形和花纹而制造的玉器 。 两者的共同点都是以既存古玉为样本而雕琢 , 不同点则有把玩欣赏与出售获利之别 。 不管仿古者和伪古者各自的动机如何 , 他们将作品呈现在世人面前的都是像古代玉器一样的面孔 。 对于这样的玉器 , 如何辨别呢﹖

伪古玉因仿制古玉器而产生 , 而在仿古的碾琢过程中 , 对于难仿之处 , 如果我们能熟知其难所在并能予以破解 , 我们就能成功的分辨出真假古玉 。 仿古玉 , 主要有三个方面难以仿得真、仿得像 。
一、形可仿神不可仿

每一件玉器 , 都有形、神两个方面的问题 。 按照杨伯达先生的说法:“形是图案的单元及结构 , 伪古者往往不谙其章法 , 时有交代不清的现象 。 神是神韵、神气或精神……神是不易仿的 , 或者说明确一点 , 神是不能仿的 。 ”?《传世古玉辨伪研究》第255页 杨先生用我国的“效颦”、“画蛇”、“画虎”等典故来说明这个道理 , 其结论是“形似尚可仿 , 神似不可求 。 ”

为什么伪古玉“形似尚可仿 , 神似不可求”呢﹖中国玉器发展史告诉我们 , 史前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的推动力是神 , 神的旨意通过玉器这样的神物 , 经巫师传达给酋长 , 酋长才能行使政权、军权、族权、物权 。 因此 , 玉工对神器——玉的碾琢 , 不仅是极其严肃认真的 , 而且肯定是怀着虔诚和崇拜的心态去工作 。 正因为如此 , 才有红山文化中的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玉器与良渚文化中的神人纹、兽面纹玉器的或庄重、或威严 , 才有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中玉雕动物的或凶猛、或灵秀 。 后人在仿制这时期的玉器时 , 由于没有对神灵、对祖先、对图腾的崇拜之情 , 因此 , 他们也就碾琢不出高古玉所蕴藏的神韵 。

玉器发展从夏商周三代经秦汉到唐宋元明清 , 玉成了帝王、贵族垄断使用的物品 。 玉工们在有权势人员的驱使下 , 诚惶诚恐 , 小心碾琢 , 唯恐出现差错 。 因此 , 他们倾尽全力通过碾琢来反映作品所饱含的神气和精神 。 他们在工作时十分清楚 , 如果出现差错 , 轻则被鞭笞 , 重则遭杀头 。 他们这种被生死逼出来的敬业精神 , 是后来仿古玉工们所不及的 。 仿古玉工们由于没有大的责任压力 , 没有生命危险 , 加之心中无谱 , 照葫芦画瓢 , 因此 , 他们多是追求数量而不讲究质量 , 追求形似而难达神似 。
识别伪古玉的形似神不似现象 , 只要熟悉玉器发展历史 , 熟知同类古玉器的造型和神韵 , 增强审美能力和水平 , 还是不难掌握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