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养花是几岁( 三 )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 。 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 , 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 , 主持文协日常工作 。
在创作上 , 以抗战救国为主题 , 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 。 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 , 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 , 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 。 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 , 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 ,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
“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 百年老舍 老舍 , 顾名思义 , 应是老屋 。
京城丰富胡同19号 , 很传统的一座三合小院儿 。 虽然才修葺一新 , 但修旧如旧 , 依然是老屋 。
主人于49年前 , 经周恩来总理批准 , 以100匹布买下的 。 再前是准呢?早不得而知 。
这座老屋 , 风风雨雨 , 经历了百年沧桑 , 事有千般巧合 , 这座百年老舍 , 其主人名字 , 恰恰就叫老舍 , 而且诞辰百年 。 值此之际 , 将百年老舍辟为纪念馆 , 来纪念文学家老舍先生 。
纪念馆没有特殊标志特殊建筑 , 不显山不露水地悄然隐于一片普通民居中 。 我来时天又下着雨 , 虽不暴 , 也让我好一阵踅摸 , 才踏进纪念馆门槛 。
展厅里展示着老舍的生平 , 也展示着他各种版本的著作 , 《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 , 享誉海内外 。 其中那本《出口成章》 , 为老舍生前最后编的一本书 , 是文学语言的论文集 , 有些观点、见解甚至是他一生写作经验的总结 。
我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再版时买到的 , 当时 , 才走出农家小院 , 正在文学小路上蹒跚学步 , 有满腔热情 , 而不知如何下笔 , 渴望读书 , 又盲目的不知所读 。 在这茫然之时 , 我读了《出口成章》 , 简直如获至宝 , 一读再读 , 使我基本明白了怎样运用语言 。
说到底 ,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 文学创作应该有自己的语言 , 用自己的语言表现要写的东西 , 用自己的嘴去说自己的话 , 文学毕竟是生命的叙写与心灵的抒发 。
老舍主张 , “句子短 , 用字活 , ”“写东西 , 写一句是一句” , “这一句到底说明什么 , 表现什么 , 我希望每句都站得住 。 ”到现在我写文章 , 依然习惯于短句子 , 不能不说师于老舍 。
还有 , 要亲切 , 少用虚词 , 使文章更加精炼 , 气韵生动等等 。 书中 , 老舍多方面谈了文学修养问题 。
这本薄薄的小书 , 也许算不得作家的代表作 , 却值得初学写作者潜心一读的好书 。 作为语言大师 , 没有端着学问家的架子 , 而是献身说法 , 深入浅出 , 娓娓道来 。
现在 , 动辄就“高深理论”“时髦词语”的境况 , 这样普及读物似乎少有人作了 。 我深知 , 一个作家 , 艺术上的成功 , 恐怕最终要体现在语言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