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敲“一氧化碳中毒”警钟 科学防范 温暖过冬

本文转自:海报新闻
大众网·海报新闻采访人员 董昊骞 通讯员 尹士平 济南报道
1月20日 , 迎来大寒节气 。一年中最冷的一段时间到来 , 大家也都会采取各式各样的战术来抵御寒冷 。济南疾控专家提醒:入冬以来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频发 , 大家在享受阖家欢乐的同时 , 还要时刻警惕这位“沉默的杀手” 。
据介绍 , 家庭燃煤取暖是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发生的主要原因 。每年 , 济南市都会监测到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上百起 , 其中大部分是归因于家庭燃煤取暖 。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 中毒事件主要集中在1-3月份及11-12月份 。
常敲“一氧化碳中毒”警钟 科学防范 温暖过冬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折线图
家庭燃煤取暖导致的中毒事件具有明显的24小时时间分布特征 , 报告发病时间段集中于06:00-08:59 。发生原因主要是燃煤期间通风不良、供氧不充分 , 产生了大量一氧化碳积蓄在室内 , 且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无刺激性的气体 , 使人不易察觉 。
“环境中的一氧化碳 , 是由含碳物质在不完全燃烧时产生 , 主要来源于人为活动 。按照中毒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型 。”济南疾控中心专家介绍 , 其中 , 轻度中毒的中毒时间短 , 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为10%-20% 。症状以头痛、头晕、耳鸣、眼花、恶心、呕吐、四肢无力为主 , 甚至会出现短暂昏厥 , 原有冠心病患者出现心绞痛症状 。迅速脱离中毒环境 , 呼吸新鲜空气后 , 症状可迅速消失 , 一般无后遗症状 。
中度中毒的中毒时间较长 , 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为30%-40% 。在轻度中毒症状的基础上 , 可出现昏迷或虚脱 。患者可出现皮肤粘膜呈樱桃红色、面色潮红、多汗、脉搏加速、神志不清、走路不稳、意识模糊、困倦乏力、判断力下降、出现幻觉、对光反射和角膜反射迟钝等症状 。此阶段的患者须及时进行抢救 , 如抢救及时可迅速清醒 , 数天内完全恢复 , 一般无后遗症状 。
而重度中毒的中毒发现时间过晚 , 吸入一氧化碳过多 , 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已达50%以上 。患者呈现深度昏迷状态 , 各种反射明显减弱或消失、四肢厥冷、体温升高、血压下降、大小便失禁、大汗、呼吸抑制 。重度中毒患者死亡率高 , 存活者可有严重后遗症 。
【常敲“一氧化碳中毒”警钟 科学防范 温暖过冬】因而 , 济南市疾控中心专家提醒:冬季燃煤取暖一定要使用密闭性良好的取暖用具 , 并经常进行检查确保其烟道通畅 , 室内应常换气通风 。如家中出现疑似一氧化碳中毒症状的病人 , 请带其及早就医 , 减少健康损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