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老店丨乌鲁木齐大十字玲玲米粉:两代人的回忆和传承

天山网采访人员 余梦凡
1998年农历虎年春晚 , 一首《相约1998》火遍大江南北 。那年 , 位于乌鲁木齐市大十字附近的玲玲米粉 , 也火遍了全城 。2022年 , 又是农历虎年 。当年哼着“相约九八”进米粉店的姑娘小伙已为人父母 , 带孩子来玲玲米粉成了习惯 。
宛若春运车厢的店铺
1995年 , 26岁的马学风和丈夫马文祥在大十字开了一家羊肉水饺馆 , 店名以她的乳名“玲玲”命名 。两米宽、狭长的店面像极了火车车厢 。上餐速度关系到翻台率 , 马学风练就了每分钟包25个水饺的“神速” 。每到饭点 , 店里便坐满了人 , 附近的学生和上班族是水饺馆的常客 , 都亲切地称她“玲玲姐姐” 。
1998年初 , 水饺馆的生意突然变淡 。从许久没来的老顾客口中 , 马学风第一次听说米粉 , “附近开了一家专门卖炒米粉的餐厅 , 很受年轻人喜欢 。”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 , 马学风和丈夫再三商量后 , 学习起了烹饪米粉的技术 , 将水饺馆改成了玲玲米粉馆 , 生意再一次红火起来 。很多人都会去南门地下街租来成套的光碟 , 再跑去大十字买米粉 。
【探老店丨乌鲁木齐大十字玲玲米粉:两代人的回忆和传承】“当时特流行《还珠格格》 , 我和同学一边吸溜爆辣炒米粉 , 一边看着紫薇被容嬷嬷严刑拷打 , 眼泪直流 。”1月10日 , 乌鲁木齐市民赵春雪回忆 , 当时玲玲米粉馆里买米粉的人是里三层外三层 。
探老店丨乌鲁木齐大十字玲玲米粉:两代人的回忆和传承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1月10日 , 马学风在位于乌鲁木齐市大十字的玲玲米粉馆为食客服务 。采访人员 邹懿 摄
“挤” , 是很多人说起玲玲米粉馆的共同回忆 。十年前 , 店内面积还未扩建时 , 想找座的客人只能经过容纳单人通过的过道式饭堂 。赶上饭点时 , 别说座位紧张 , 就连站位也难觅 , 如同春运时的硬座车厢 。进门交完钱站在门口排队等候 , 是老顾客们心照不宣的默契 。
有种老味道叫“亲切”
到底是什么滋味 , 让人心甘情愿站在寒风中也要一直等待?答案或许在后堂 。
马文祥起锅烧油 , 舀一勺皮薄肉厚的安集海辣椒制成的辣椒酱 , 放入切成片的新鲜牛肉加调味大火翻炒 。火舌舔舐着厚厚的铁锅 , 牛肉的香气飘散 。待肉炒至七成熟 , 再放入面酱、西芹和提前泡发好的米粉继续翻炒 。浓郁香味从灶台飘上了餐桌 , 一口热辣滚烫的多汁细粉 , 疏通了寒风带来的鼻塞 。这经典家常味 , 是无数老顾客的心头好 。
探老店丨乌鲁木齐大十字玲玲米粉:两代人的回忆和传承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1月10日 , 马学风在位于乌鲁木齐市大十字的玲玲米粉馆指导大厨烧制米粉 。采访人员 邹懿 摄
拌米粉少了几分躁动、多了几分沉静 。开水烫粉30秒后盛入碗中 , 加入当天早晨现炒的肉酱 , 撒上绿油油的小葱末、嘎嘣脆的黄金豆 , 最后放一小撮香菜叶 。食用时充分将酱、菜、粉拌至均匀 , 让每一根米粉都浸入香气 , 才能真正享受到嗦粉的快乐 。
答案 , 也可能在心中 。老顾客岳建荣牵着10岁女儿的手回忆:“我第一次吃玲玲米粉是妈妈带我来的 。当时有两个顾客为了抢板凳争执了起来 , 玲玲阿姨幽默化解了尴尬气氛 。在我的记忆里 , 不管什么时候来店里 , 玲玲阿姨永远是笑呵呵的 。吃了这么多年 , 有种老味道 , 叫‘亲切’ 。”
长大后 , 我就成了你
一次又一次来自光阴的感慨 , 一遍又一遍打动着玲玲的女儿马慧 , 她也终于读懂了父母为什么这么多年守着一家不宽敞的小店 。2016年 , 玲玲米粉马市小区店开业了 , 店主正是马慧 , 退居二线的马学风常常来店里帮忙 。“老顾客见到我 , 还会叫我一声‘玲玲姐姐’ , 让我感觉又回到了年轻的时候 。”53岁的马学风开心地笑着 。

推荐阅读